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松涛阵阵起涟漪 ——《将军和他的树》的创作特色 >> 正文
鲁顺民的《将军和他的树》(大象出版社)是一部用乡土心跳写成的生命之书。这部以“时代楷模”张连印将军为原型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没有宏大叙事的喧嚣,却用雁北大地上的松涛声,讲述了“退休将军”与“荒山”的壮美契约——当军装换作胶鞋,当勋章隐入泥土,张连印用二十年光阴在晋北风沙里种出一片绿海,而鲁顺民则用文字为这个故事镌刻下最真实的年轮。
语言:乡土的呼吸里藏着最动人的力量
鲁顺民的语言拒绝华丽辞藻,带着雁北高原特有的粗粝与温热。他写初见张连印将军时的场景:“老将军身着一件灰色便服,头戴迷彩军帽,仿佛刚从训练场归来,魁伟精干……老将军就笑了。笑得轻,笑得很好。”这样的白描没有修饰,却让“将军”二字卸下了光环,露出最本真的模样。
书中大量使用“营生”“拿心”“这事情‘着’成‘着’不成”“脚板子划船,来五去五”等方言词汇和俗语,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晋北乡村的烟火气和风俗画。
更动人的是对细节的捕捉,他写将军回乡给自己和老伴建的简而不陋的新房:“红瓦、土炕、泥墙、砖墁地……”“迎窗盘副炕,挨炕砌炉灶。瓤柴引火,硬柴旺火,继而加进大炭,炉子燎过一阵浓烟,猛然轰地一声,红火苗、蓝火苗将聚集在大炭身上几亿年的热量全部释放出来,顺炕皮下方的炕洞曲里拐弯窜出去,顺烟囱引向高天,一刻钟工夫,土炕温热。”
植树时的细节这样写:“张连印第一个将幼树从车上抱下来,一边操作,一边给工人们示范,像抱小孩一样小心,轻轻地放在坑里。第一棵泛着绿意的幼松迎着春天被栽下去,这些幼松一枝枝松针被风吹得抖起来,仿佛要将这春风梳洗一番。北梁上有了春意。”
主题:从“种树”到“种心”的精神升华
小说的表层是“生态治理”,内核是“人心重塑”。张连印初回乡时,村民们都不看好,说这大概是大官儿退休后作秀做样儿,说风沙山地环境太恶劣树难活,说这不靠谱的赔钱营生根本“着不成”。
可意志如钢似铁的“老汉”用行动打破了人们的预判。“这春风,揭皮剔肉,直砭入骨,一个植树季下来,张连印和妻子脸上被晒得脱一层皮,风吹得嘴‘膀’起来,像猪嘴……嘴巴啃馒头,稍一用劲,嘴唇上就渗出血……”
在将军的感召下,他的老战友、老部下、乡亲们闻风而动,纷纷入苗圃帮将军种树育苗。“19年过去了,这接近摩天岭长城的西梁,周围700亩林地……万木参天,林荫蔽日,树梢头还一个劲往蓝天上探去……”
小说巧妙设置三重对照:与“着不成”的消极心态对照,在将军的感化、引导下,老伴、儿子齐上阵,许多村民们加入植树造林大队伍,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扎根在风沙漫天的晋北大地植树造林,将昔日连绵的荒山秃岭变为绿水青山;与“急功近利”的短视思维对照,将军拒绝四五十万元年薪,不当顾问、不包煤矿;与“个人得失”的世俗考量对照,他将全部退休工资、积蓄捐给植树造林事业,自己住和乡亲们一模一样的简易砖瓦房。这些对照最终指向一个命题:真正的“先进”,是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当二十年后的雁北大地绿浪翻涌,将军种绿成海,“治沙、绿化”早已超越环境治理,成为一场关于信念、信任与信心的精神革命。
叙事:在时间褶皱里生长的生命之树
鲁顺民采用“复调叙事”,将三条线索交织推进:一条是张连印的“种树线”(育苗、栽种、守护),一条是村民的“情感线”(从怀疑到信任),一条是历史的“纵深线”(真实记录了张连印如何从吃百家饭的苦孩子成长为共和国将军;展示了晋北广袤高原上一代代芸芸众生、风土人情、所急所盼;持续聚焦从昔日生态恶化到新时代生态治理的艰难历程)。这种结构让故事摆脱线性叙事的平淡,形成多声部的共鸣。三个维度的交织,让“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的绿化故事有了史诗般的厚重。
作品的结尾极具余韵:“高歌谁和余,正是这松涛。蓦然,稼轩词再次呈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此刻,站在大林边的张连印将军,和这片延宕到更远梁峁上的绿色波涛相互印证着,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啦!”这种“物在人未老”的留白,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记忆熔铸成永恒的意象——那些在风沙石缝里扎根的树苗,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岁月,那些从怀疑到信任的眼神,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绿色注脚。
2025年5月,《将军和他的树》荣获“徐迟报告文学奖”,这部近二十万字长篇作品的成功,在于它用朴素的文学语言,完成了对“先进人物”的重新定义:不是高不可攀的“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孤军奋战的“孤胆英雄”,而是唤醒众生的“精神火种”。
重读《将军和他的树》,内心一次次被将军的心思和激情感动。鲁顺民用雁北大地上的松涛声告诉我们:真正的生态治理,始于人心的觉醒;真正的“时代楷模”,是把“我”活成“我们”。当我们在书中触摸那些粗糙的树皮、湿润的黄土、滚烫的汗水,最终触碰到的是一个民族对绿色最深沉的渴望——那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智慧,更是写在大地上的精神史诗。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