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现代光影对话烽火岁月,火把和车灯点亮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 >> 正文
7月18日,2025年贵州·晴隆第十五届彝族火把节盛大开幕,一场以“光链彝火·志续华章”为主题的二十四道拐点亮仪式在当晚举行,场面震撼人心。
这条曾见证抗战烽烟的“生命线”在象征光明与希望的火光中焕发新生。
此刻,历史与现代相拥。
7月18日,被火把和车灯点亮的二十四道拐上空无人机正在表演。(图/李允凤)
历史弯道的光影重生
当日20点30分,在二十四道拐、观景台的游客依次点燃手中的火把,车辆的灯光也依次在二十四道拐上亮起。蜿蜒曲折的山路,被跳动的火焰与璀璨的灯光次第串联,宛若一条苏醒的光龙,盘踞在黔西南的崇山峻岭间。
与此同时,800架无人机飞跃在点亮的二十四道拐上空,不断变换出“凤凰”“火焰”“抗战生命线”“南桥机工”等绚丽图案和文字,不仅介绍了二十四道拐的历史,还与地面的火把和灯光相互辉映,在天空绘就出一幅美轮美奂的壮美画卷,令现场观众惊叹不已。
“作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我深知战争之痛。能在运送过救国物资的道路上传递和平的火种,意义非凡!”退伍老兵陈高全站在被点亮的公路上,心潮澎湃。
当火光点亮二十四道拐,这条抗战时期的生命线,此刻卸下历史的沉郁,正用满身光华向星空讲述着新的传奇。
手持火把的游客和当地群众在二十四道拐上。(图/晴隆县融媒体中心)
从“生命线”到“风景线”
从观景台俯瞰,被点亮的二十四道拐如一条璀璨的发光巨龙熠熠生辉。
二十四道拐从山脚到顶部的鸦关关口直线350米,高差250米,沿60度陡坡盘旋4公里,形成24个急转弯,因而得名。据晴隆“二战”史研究专家陈亚林介绍,这曾是“国际援华物资从滇缅公路、驼峰航线运抵昆明后,通往抗战前线和重庆的咽喉要道。”
“当时全靠人力开山凿石。”陈亚林说,“抗战期间,约45万吨战略物资经此运送,功勋卓著。”
硝烟散尽后,随着社会发展,为方便通行,当地在“二十四道拐”边另建了新路。功勋公路一度归于沉寂。
近年来,晴隆县以保护原貌为基础,将二十四道拐打造成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景区内的抗战军事展览馆运用声光电、VR体验等现代技术,生动再现“晴隆抗战文化”与“筑路往事”。
曾经的“抗战生命线”如今焕发新活力:汽车拉力赛、越野摩托、滑翔伞、徒步等“红色旅游+”体旅融合项目在此落地生根,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的引擎声在历史弯道上轰鸣。
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超13万人次,带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670万余元,成功蜕变为“最美旅游路”。
7月18日晚,被火把和车灯点亮的二十四道拐,如同一条巨龙在山间蜿蜒游动。(图/李允凤)
历史与民族盛典的交融
火把节期间,晴隆县创新性地将抗战历史与民族文化相融合,通过重走“抗战路”“点亮二十四道拐”等活动,让游客在跳动的火把光影中触摸历史的温度。
今年的点亮仪式尤为壮观。800架无人机凌空表演,车辆灯光长龙和传统火把队伍组成的“光链”,将二十四道拐次第点亮。
现代的光束与古老的火焰交相辉映,仿佛与抗战时期疾驰在这条路上运送物资的车队,进行着一场无声而深刻的时空对话。
“太有纪念意义了!”活动参与者张略带着孩子前来,感慨万分,“二十四道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带孩子来,就是希望从小根植爱国情怀,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参与者们脚踏当年运输抗战物资的基石,在光影与历史的交错中缓步攀登,无声的敬意在火光中升腾。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唤醒了沉睡的抗战记忆,也让绚烂的民族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活动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更弘扬了民族精神。我们要珍惜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生活,好好学习!”中学生龙治屹的话语铿锵有力。
火光沿着24道拐蜿蜒而上,照亮24道历史拐弯。这条支撑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在彝族跃动的火焰中,涅槃重生为文旅融合的闪亮IP。7月20日,“重走抗战路”公益徒步活动举行,参与者将佩戴“80周年”纪念徽章,用脚步丈量这条伟大的路。
山路弯弯,火把煌煌,历史与现代在此刻交织,这画面慷慨也壮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允凤
编辑钱星星
二审张恒
三审许邵庭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