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第24届全国科学采矿与矿压理论及工程实践鸣高论坛在西安召开 >> 正文

第24届全国科学采矿与矿压理论及工程实践鸣高论坛在西安召开

发布时间:2025-07-20 19:45:41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7月19-20日,第24届全国科学采矿与矿压理论及工程实践鸣高论坛(以下简称“鸣高论坛”)在西安召开。谢和平、康红普、王国法、王双明、赵跃民、潘一山等6位知名专家学者,携手众多科研精英与行业翘楚齐聚一堂,吸引了上万人同步在线参与。与会者深入探讨了安全高效开采、矿压理论创新及智能绿色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共同展望我国矿业科技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前景。本届“鸣高论坛”由中国矿业大学、深地工程智能建造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煤炭精细勘探与智能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主办,西安科技大学、深部煤炭资源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矿山地震监测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西部富油煤绿色低碳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筹)、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国际岩石力学学会风化与侵蚀专委会、陕西省煤炭学会承办。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刘峰,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太原科技大学校长梁卫国,山西能源学院党委书记冯国瑞,六盘水师范学院校长陈应武,西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来兴平、校长邓军,以及来自国内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学术媒体的专家学者、负责人以及管理人员出席了开幕式。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张吉雄主持开幕式。

来兴平致欢迎辞,向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煤炭行业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支柱,必须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传统采矿模式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全面转型。希望各位同仁以本次论坛为平台,集中呈现采矿领域的理论突破、技术革新与实践创新成果,推动学术思想、研究方法与珍贵经验的交融互鉴,聚焦学科前沿建设,凝聚行业智慧,积极响应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需求,携手打造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盛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行业力量。

刘波在致辞中指出,国内采矿行业发展至今积累了丰富经验,攻克了许多难关。本届“鸣高论坛”旨在为科学采矿与矿压控制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一个交流平台,给予青年人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在新锐力量的助力下携手共进。希望此次盛会能够深入探索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国内同行在科学采矿方法、矿压理论创新及工程实践应用方面的研讨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采矿科技水平,保障矿山安全高效生产。

刘峰在讲话中强调,参会专家学者应以本届“鸣高论坛”为契机,联合全国相关学术机构与高等院校,深化产学研协同,坚持走以创新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他希望各兄弟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夯实人才根基,深入拓展深部开采、矿山压力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在新方法、新技术的助力下,共同打造科学采矿体系,构建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化采矿模式,加速前沿理论的实践应用,为国家能源安全与矿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本届“鸣高论坛”全程直播,分别设置了论坛特邀报告、主旨报告及主题报告等环节,在1个主会场及4个分会场举办为期两天的深度学术交流。为突出论坛对青年学者的重视,会议邀请中国矿业大学马丹教授、西安科技大学单鹏飞教授首先作青年创新探索特邀报告。随后,深圳大学谢和平教授、中煤科工集团康红普研究员、中煤科工集团王国法研究员以及西安科技大学王双明教授分别作题为《月球保真取芯探矿与原位发电技术探索》《煤矿千米深井围岩控制及智能开采技术》《煤炭产业变革中的智能绿色发展之路》《黄河中段煤炭开采与矿区生态保护》的特邀报告。

论坛紧密围绕“科学采矿与矿压理论及工程实践”这一核心主题,深入探讨了矿山绿色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矿山智能开采理论与技术装备、矿山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理论与技术、矿山CCUS零碳及负碳新理论与新技术、矿山采动岩层控制理论与方法、巷道围岩稳定控制理论与技术、矿山动力灾害防控理论与技术、露天绿色智能开采理论与技术、碳中和背景下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智能采矿工程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研讨等关键议题,先后进行7场论坛主旨报告和92场论坛主题报告,学术交流内容丰富,成效显著。

据悉,全国科学采矿与矿压理论及工程实践鸣高论坛由原科学采矿论坛、原矿压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创新发展而来,由我国著名采矿科学家钱鸣高院士提出而创办与发展,以钱先生的学术思想“科学采矿”而命名,至今已举办23届,对促进我国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践行科学采矿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扩大科学采矿领域的研讨交流,第24届论坛定于2025年7月18日至20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并正式更名为第24届全国科学采矿与矿压理论及工程实践鸣高论坛。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任婷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