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泉州汽车新闻 > 生活快报 > 正文

【刺桐藏宝图之金刚巷】金刚古宅忆流年

时间:2020-07-14 12:08:26  来源:泉州汽车网  作者:泉州汽车网

第五站 金刚

金刚古宅忆流年

金刚巷不长,东西通道,因旧时巷中有一座金刚菩萨庙而得名。

昔日,小小的金刚庙总是香火缭绕,庙里住着一位蒋朗姑住持,到寺庙“串门”的信众,用“圣杯”与佛交谈。时序更替,住持西归后,庙宇因被征用而废弃。

走进小巷,一路向西,寻访深巷背后的传奇。

巷中,一座红墙小院,隔绝了世间喧嚣,这里是清末民初泉州名医陈国珍的宅第。宅子深处,藏着石砌月洞门,藏着传统私家园林,藏着令人惊艳的“碧水石虹”,拱桥下的那泓碧水,从清末流淌至今。

巷尾,一座民国洋楼,尘封了流金岁月,窗棂花砖,仿若穿越时光隧道,娓娓道出一段拼搏往事。赖金差和他的儿子们,开杉行,致了富,筑起了家的归属。不忘本的他们,时常拿出柴米盐钱,资助贫苦无依的人。

巷口,一座清末教堂,带给信徒们信仰的力量。基督教派别中的“小群”,在传入泉州后,于1938年在金刚巷设立会址,而捐献出房屋修建教堂的信徒,其善心和精神,与赖家人的积德行善一脉相通。

■本期执行:张素萍 陈小芬 王柏峰

洋楼曾是名剧取景地 园林呈现“碧水石虹”



阿凡达/绘



时光流转,洋楼的砖瓦里,渐渐透出几分沧桑。

洋房的后落

深潭上拱桥卧波,“碧水石虹”。

外墙上的“蝙蝠”浮雕,蕴涵“福从天降”之美意。

六角亭花砖

斑驳的外墙难掩昔日辉煌

金刚巷22号

庭院“碧水石虹” 从清末流淌至今

金刚巷深处有一座红墙小院,这是清末民初泉州名医陈国珍的宅第。踏入小院,一道围墙似把世间喧嚣隔绝开来。宁静清幽的小院,颇有几分“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宅子深处,深潭上拱桥卧波,这是从清朝流传至今的“碧水石虹”残景。陈家人守着这一坊间有名的传统园林,以数代人的躬耕,传承医者仁心,谱写杏林佳话。

昔日大洋楼

仿鼓浪屿风格建造

踏上小径,80岁的庄阿姨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门。

这是一座三层高的洋房,前有庭院,花木葱茏,散溢出浓浓绿意,桂花清香丝丝缕缕,浮动在空气中。洋房已有近30个年头,1992年改建洋房时,主人超前的审美观与日复一日的细心养护,使它的内部装饰历久弥新。

1962年,庄阿姨作为“新嫁娘”从晋江嫁进陈家时,宅院并不是这番模样。“以前是两层高的洋楼,仿上世纪30年代鼓浪屿建筑风格建造的。”在庄阿姨的印象中,当年陈家洋楼很大,占地面积约2亩多,前有石埕,后有花园,园里的果树多达十几种。旧时的后花园,亭台池沼一应俱全,池中锦鲤浮游,园中花鸟如画,一派私家园林景致。

洋楼是庄阿姨的公公、清末民初泉州名医陈国珍创建的。陈国珍祖籍泉州城东埭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有所成的他前往厦门开了家私人诊所。后来,陈国珍回到泉州城内金刚巷,买下巷中林氏古厝及大片土地,又请来建造师傅盖了这座洋楼。庄阿姨回忆,洋楼原有的范围很大,金刚巷的银行宿舍和隔壁的妇幼保健院宿舍都曾是洋楼的一部分。

曲径通幽处

藏“碧水石虹”美景

闽南人喜欢建功立业,有钱人家建大厝,一进两进三进四进,没钱的则版筑个小土屋也不落下。选择叶落归根的陈国珍,把大笔资金拿来买地盖楼,到了后期,资金有限无法十分顾及洋楼的装修。1962年,庄阿姨嫁进来时,洋楼天花板开始剥落掉灰,但依旧挡不住洋楼的美。

这洋楼甚至吸引了电视剧《潘玉良》剧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剧组在多方踏访后,最终选择到陈国珍宅院拍摄。“剧组在厨房、后花园和我的房间取景,大概拍了半个多月,吃住都在洋楼里。”当时庄阿姨房里有一张雕花古眠床,剧组拍摄时不小心弄断了一根床雕,不过陈家人并未放在心上。

当时,此剧女主角潘玉良由演员郑振瑶饰演,在泉州拍摄期间,庄阿姨经常看到郑振瑶在宅子的后花园散步。当时的后花园有个约150平方米的深潭,潭水绿油油的,一座石拱桥横跨水面,依稀可见清代私家园林的绰约风姿。

“1992年改建时,水池北边被填平,如今只剩下120平方米。听长辈说过,公公买的是清朝文官的古大厝,石拱桥和园池都是清朝保留下来的。”庄阿姨带领我们走进洋房的后落,绕过石砌的月洞门,眼前便是有名的美景“碧水石虹”。

初秋的深潭,老去的翠菱掩露青萍,绿透了一池锦水。陈国珍大儿子一家住在宅子后落,他们站在石拱桥上,挥舞着网兜,捞起翠菱和浮萍,准备在池中养鱼。

贯通中西

陈家三代行医济世

陈国珍是泉州民间有名的医生,他博采众长,融汇中西,尤为擅长内科和小儿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在自家洋楼辟出一间房作诊所,与主攻妇产科的大儿媳一起为医患把脉问诊。庄阿姨至今记得,陈国珍自行研发的一款名叫“胃特灵”的药,在调理肠胃上疗效显著,因而备受患者热捧,甚至远销至菲律宾。

陈国珍的大儿子、女儿和孙子陈祝团,皆承其衣钵,行医济世。陈祝团从医之外,还是位“鸟痴”,长年生活在这个庭院,看着碧水石桥,听着院子树上的鸟鸣,他对小鸟有了特殊的感情。

陈祝团从20多岁开始养鸟,他在院子树上、屋前挂十几个大大小小的鸟笼,曾养过画眉、灰燕、长尾四喜、乌鸫。每天喂它们,逗它们,听鸟儿叽叽喳喳,看静如流水的日子,一天天轻轻划过,正如院中石桥下的那泓碧水,从清末的旧时光里,缓缓流淌至今。

金刚巷32号

信徒捐献房屋 修建基督教礼拜堂

深巷中的教堂

深巷中也有教堂。金刚巷32号是基督教礼拜堂,这里原为平屋且十分简陋,后由信徒捐献旧房屋改建而成。

《泉州海丝史话》记载,基督教派别中有一分支别称“小群”,即基督徒聚会处,1935年由兰进阳、蔡志崇从厦门传入,先后在泉州市区金刚巷、惠安县的东园、晋江县的青阳及石狮等地设有聚会处。

据介绍,基督教派别中的“小群”传入泉州后,最初在市区西街孝感巷信徒家中聚会。1938年,信徒捐献旧房屋修建教堂,会址设在金刚巷。当时,位于教堂旁的金刚巷22号,陈国珍家人就曾捐献出洋楼的厨房。

如今,这个基督徒聚会处,面积约80平方米,一层作为辅助用房,包含办公室等,二层是大堂。信徒们周日上午9点进行主日敬拜,周三下午举行祷告会,周四上午唱诗读经,周五晚上聚会。

金刚巷15-17号

洋楼花砖和枪洞 揭开古巷流金往事

金刚巷尾,有一座几近淹没在现代楼群中的洋楼,斑驳的外墙却难掩旧日辉煌。花砖、滴水兽、六角亭仿若穿过时光隧道,为我们揭开一段赖氏经商、发家、起大厝的流金故事。

这座建于民国时期的赖氏洋楼,花砖铺出了赖家人的拼搏往事,大门天花板留下的枪洞,记录了勇斗匪患的特殊岁月,最特别的是与洋楼连为一体的六角亭,曾是巷中人家最羡慕的优雅所在。

杉行老板发了家

上等杉木盖起洋楼

洋楼坐东朝西,侧门门额刻有曾遒的题字,上书“民国廿二年季秋立 颍川衍派 振仲曾遒”。曾遒是泉州历史上最后一名举人,他工书法、精诗词,在中山南路一带的古厝洋楼留下不少墨宝。

踏进洋楼,门和窗、天花板、墙壁,放眼望去皆是厚厚的杉木。一楼客厅地板,闽南红色方砖仿若洗尽铅华;隔壁房间里的舶来品花砖,植物花卉错落有致,铺陈出明快的韵律,是洋楼最明亮的一笔。正大门前的石埕,一盆盆被精心照料的盆景,高低有序地摆放着。洋楼二楼的外墙上,嵌着一只“蝙蝠”浮雕,蕴涵“福从天降”之美意。

66岁的赖先生,从政府部门退休后,守着祖上的基业,闲来侍弄盆景。因着父辈们的口耳相传,赖先生才知晓,祖籍洛江罗溪的赖氏族人原本以经营杉木业为生,到了曾祖父赖金差时,杉行生意愈发大了起来,在伍堡和中山路一带十分有名。经商富起来的赖氏先辈,在临近商铺的金刚巷买下地,盖了祖屋,建起了仓库,把市井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时针拨回1933年,赖金差的两个儿子共同出资建起这座洋楼。在创建之初,赖家人选用自家的上等木材,使得整座洋楼处处可见厚杉木,一派自然古朴。洋楼内,每层楼各有四间房,前后均有厅堂,后落还有花园,以及一口永不枯竭的水井。

巧留枪洞防匪患

救济贫苦有善心

“水泥是从南洋运过来的,花砖是从日本运过来的。”在赖先生眼中,昔日的洋楼,细节上处处凸显雅致和实用。比如,洋楼正大门右侧,立有一座两层楼高的六角亭,亭子外墙的花砖美轮美奂,亭子转角刻有雕饰精美别致;比如,洋楼正大门,甚至是每个房间门口,皆留有枪洞,有的房间甚至有4个门。

“枪孔和多个房门,都是为了防抗土匪和小偷。”顺着赖先生的视线,抬眼望去,大门天花板留有两个圆形孔洞,告诉来者这里或许曾经历过枪林炮火。

赖金差育有四个儿子,子孙繁衍众多,最多时,全家六七十口人都住在洋楼及护厝里。人丁兴旺,一度令洋楼拥挤不堪。于是,赖家人拆掉护厝和仓库,在空地上建起两座现代楼房,原本只围铁栏杆、四周通透的六角亭,也被砌起水泥墙,摇身一变成为房间。

清末民国时期,伍堡街一度是木材集散地,赖家的杉行就开在伍堡街上。富起来的赖氏族人不忘本,遇上邻居困难者,他们常拿出柴米盐钱救济。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赖家不再从事杉木生意,他们或自谋生路,或分到百货公司上班。而今,赖金差和儿子们的经商传奇不再,洋楼的砖瓦里渐渐透出几分沧桑,让人忍不住慢下脚步,细细品味。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3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