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泉州汽车新闻 > 生活快报 > 正文

骑楼奉茶摊 街头“新沙龙”

时间:2021-03-23 09:22:53  来源:泉州汽车网  作者:泉州汽车网

骑楼与奉茶文化、功夫茶文化相融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茶摊上触摸藏于生活中的人文脉络——

骑楼奉茶摊 街头“新沙龙”

每期骑楼奉茶,都能吸引来自各地的古城爱好者。(庄麒麒 摄)

形式新颖的骑楼奉茶摊(庄麒麒 摄)

一年四季,泉州的大街小巷,都设有奉茶点,泉州奉茶历史由来已久,早已成为泉州古城一张温暖而生动的文化名片。不过,长期以来,奉茶多是将茶水桶放在门口、巷口等处,有需要的人或站着喝完,或装完茶离开。

近期,在泉州古城中山南路,出现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奉茶形式的“骑楼奉茶摊”,奉茶仍是免费的,有文化艺术界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主持奉茶,喝茶的人可以坐在骑楼下慢慢品茶、吃茶点,与天南地北的朋友交流分享。

这种新颖的奉茶形式,不仅吸引了许多本地的青年、古城爱好者,还吸引了不少北京、陕西、广州等地的游客不远千里赶来。

古城青年对古城的热爱、对传统奉茶文化的坚守和创新,让这个小小的奉茶摊,成为泉州古城一方小小的会客厅。□记者 黄宝阳

随茶奉上泉州文化

“落雨天时食酒 起风日子写批”,在市区中山南路一整排电动车专卖店中,这家门口贴着这副诗意对联的店面,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店面从骑楼走廊向内退了2米左右,形成一个约8平方米的空间,这便是古城青年庄麒麒的骑楼奉茶摊。

一方木桌,两把长凳,一套茶具,几盆绿植,这就是他的骑楼奉茶摊。没有奉茶的日子,这个小空间是沉寂的,只有路过的行人、晨练的老人,走累了过来坐一坐。一周一次的奉茶日子,这里就生动起来了。

“南国多风雨 骑楼可避风”,承载着海内外几代泉州人记忆和乡愁的中山路骑楼,早已是泉州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晴天路过走进去遮阳,雨天经过躲进去避雨。在骑楼沿街开铺的人,时常会在廊柱旁放一个低矮的小茶桌,在不影响行人通行的情况下,与亲友品茗寒暄。如果是在乡间,闽南传统民居的骑楼,也就是“五脚架”下,晨昏也是茶香袅袅、欢声笑语不断。

对于洛江人庄麒麒来说,骑楼,是童年的记忆,是乡愁的载体,而“五脚架”下“讲天掠的皇帝”的轻松氛围,更是他所怀念的。身上具备传统泉州人热情好客性格的庄麒麒,在承租下该店面及后面的华侨民宅作为民宿时,特地将店面向内退,留出这个空间,将传统奉茶与闽南功夫茶的形式相结合,每期邀请社会不同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群体主持奉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自由参与。参加的人可轻松地与奉茶人及其他参与者沟通与交流。

每期都有“主持人”

骑楼奉茶摊目前已经进行了6期,分别邀请了关注永春地方风物及文化的老婴、电台主持人亚丁、梨园戏演员智峰、摄影师国柱、艺术家吴朋及持续进行诗歌写作的青年Mu。每期参加的人数从十几个到30多个不等,人一多,座位就不够,许多人站着交流,而坐着的人,坐一会儿便会自觉站起来换人坐。“没有围墙、不售票、无需消费,形式开放、氛围轻松,与不同领域、文化、地域的人交流与碰撞中,受益匪浅,同时,这是一个深入了解泉州的好机会。”为了参加奉茶,广州的刘小姐及其母亲特地从广州来泉州待了两天。

“骑楼奉茶摊这一新颖的形式,既恢复了骑楼从街道到商铺的半开放、半私密公众交往空间的功能性与精神性,同时创造了日常的跨群体、跨文化背景交流机会,是一座城市文化开放及多元的象征。”参与者吉利表示。

“85后”洛江人庄麒麒,从宁波大学毕业后,回到泉州,先后从事过泉州本土杂志编辑、广告行业等,还当过一阵子的“自由职业者”,他说,这些年来他就待在泉州,哪里都不想去,“这座拥有辉煌历史的古域如今正迸发新鲜活力。我希望我的民宿和奉茶摊,是这么一个存在:于市井生活当中、温暖的、有趣的、浪漫的、散发莹莹微光的所在。会不断生长、或许有些不同、带着许多的可能性,为我们所热爱的这座城,尽绵薄之力。”庄麒麒说。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3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