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长期饰演反派角色,她的生活变了 >> 正文

长期饰演反派角色,她的生活变了

发布时间:2025-05-07 23:16:31 来源:听风的虫

有这么,叫“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话虽如此,但要是反过来呢?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却长年以“恶人”的形象示人,会不会被这个恶角色影响,变得越来越不像原来的自己?近日,一位80后的短剧演员罗佳欣的自述就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讨论她长时间在剧中饰演“恶婆婆”“坏妈妈”等角色,不知不觉中,这些负面的情绪已悄然渗入了她的现实生活。她自己坦言,连家人都说她身上多了一种“凶光”。巧合还是必然?这看似是一位演员的职业困境,却可能在揭示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心理现象。究竟是戏改变了人,还是人影响了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剥开这层层迷雾。

罗佳欣这两年的短剧生涯可用“高产”来形容——迄今参演的80余部作品中,有一半以上她饰演的都是“恶婆婆”或者“坏妈妈”的形象。对于读者来说,这种角色其实很好理解,她是那种天生喜欢与人作对的长辈不是对儿媳挑三拣四,就是刻薄女儿,甚至还能将观众气得牙痒痒。让人意外的是,罗佳欣现实中孩子才3岁,婆婆帮忙带娃,家庭关系看似应该其乐融融。

但她却透露,这么多“恶人角色”演下来,她回到家整个人的状态也变了。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笑,反而觉得自己常常“很烦躁,眼中透着凶光”,甚至她的婆婆都觉得自己不够耐心。麻烦还不止如此,连她的老公有时看着她的眼神都忍不住吐槽你怎么好像“演进”生活里了?一个“恶婆婆专业户”的生活里,竟然也有了“鸡飞狗跳”的味道。

罗佳欣似乎并没有说得特别具体,比如她的这个“演进”有没有导致一些更严重的家庭矛盾?或是她如何面对孩子和长辈的疑惑?这是否仅仅是工作带来的偶然感知,还是形成了更深的行为习惯?网友们一头雾水,顺着她的话,开始议论纷纷。

对一个短剧演员来说,“专业户”这个词可以看成是职业认可,也是一种无奈。许多观众喜欢她的表演,觉得她“演啥像啥”,这才有了成堆的“恶婆婆”戏约。但对于演员本人呢?做久了某种同类的角色,她会不会渐渐丧失了对其他角色的感知力?就像一个厨师,每天只做一种菜,长此以往,灵感还能保持多久?

有些网友对她这种烦躁的情绪颇为理解“为了演戏逼着自己揣摩恶人的心态,久而久之就成了这种恶口恶心的状态。”也有网友提出了不同观点“恶婆婆这种角色其实非常套路化,说白了就是表演时多用皱眉、瞪眼、吼叫这些动作,就能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恶’,犯不着把自己带进去。”从心理学的角度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据研究发现,当一个人长期进入某种角色,精神状态会产生一种所谓的“角色行为内化”效应——换句话说,你演多了恶人,甚至心里每时每刻都在琢磨怎么恶一点,被这种负面情绪影响是非常自然的。

不少的普通人也会有类似的经历。比如我们在工作中,如果一天到晚需要面对客户,强装热情,那么到下班后可能会不自觉地觉得很疲惫,甚至对家人态度冷淡。而罗佳欣的经历,某种程度上正像一个镜头,放大了这种现象。区别在于,她是一位演员,她将这些感受直接暴露在公众面前。

故事的“戏剧性”却在这里慢慢显现出来了。虽然罗佳欣想通过“自爆”来解释她的状态,但网友们的看法却五味杂陈。一部分人对她表达了一种心疼“这么敬业的女演员不多了,连性格都影响了,为了角色都快牺牲家庭幸福了。”而另一部分人直接调侃“换个好人角色不就没事了吗?非得吃这碗‘恶婆婆’转型费劲的饭?”更有人嘲讽“这就是拿‘敬业’当借口,掩盖自己摔锅没带好娃的责任吧。”这些质疑也未必没有道理。演戏虽然辛苦,但归根结底,这还是一份职业。很多人终日加班加点为生活奔波,哪怕压力再大也只能默默承受。罗佳欣既然身为演员,是否也存在一丝追求利益的选择?从“恶婆婆专业户”的定位显然这类角色的市场需求更高,她的曝光度也随之增加。换句话说,会不会为了“工作需要”接戏,也有那么一丝“不舍高片酬”的心理?

反观她的解决办法,比如在无人的地方喊出来情绪,其实也显得有些苍白无力。这对于长期的职业性性格塑造几乎无法真正作用到心态的修复上。如果真的想彻底摆脱“恶婆婆”的标签,可能从根上减少类似角色的戏份参与,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可问题是,她能放下这些机会、转去演一些无戏可拍的温柔角色吗?显然,这又成了一道职业难题。

最吸引人的是,这件事其实远不单单是演员的个人问题,而是折射出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对角色化生活的抱怨。就拿我们平常人来说,一个人在职场上被迫做“工作狂”,在家庭中可能被贴上“严父”或者“贤妻良母”的形象标签。这些角色的磨合,从来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就像罗佳欣的这个故事,如果有人能换位思考可能会问那她的婆婆呢?真正的婆婆日复一日帮忙带孩子,会不会也因为无数个日常琐事被文化中的“邪恶婆婆”标签盯住呢?

社会上还有更多的“恶婆婆”形象被不断放大。我们常在电视剧里看见强势的老母亲总是“压迫”媳妇,但遗憾的是,现实中并非所有媳妇都是弱势的。每个人在这些身份角色中,偶尔都会让耐心消失殆尽,只是没人想到用戏剧的方式放在台面讲罢了。

罗佳欣的反应,也在提醒我们一个更深刻的问题是戏在模仿真实,还是我们让真实渐渐滑向戏?一个小人物如何像潮水一样卷入时代背景设定,可能比她单纯“敬业”的表面表现反而更发人深省。

尝试自我平衡,听上去像个简单的解决办法,但对任何一个被困在舒适区或者行业标签中的人来说,实现它的难度远超过想象。罗佳欣坦白说,她最近尽量挑一些温柔的角色,希望能“静下来”。但生活毕竟是有限的,而现实却没有给她太多试错的机会。温柔的角色难道就会让职业发展更好吗?同一种类型角色太多,观众又会不会产生审美疲劳?这些问题可能更是无解。

再回到家庭本身,经历了这段“鸡飞狗跳”的困扰后,她是否和婆婆达成了某种新的“角色分配”?仅仅用一声长叹似乎难以掀起波澜。而对于观众来说,依旧会期待她在短剧上一如既往的“坏”。由此,两边压力被一同放大。

其实无论是演员还是普通人,我们都在某种“角色游戏”里迷失片刻。罗佳欣固然是受了职业的影响变得敏感,但从另一层小老百姓不也在自我认知和职业互绕中感到相似迷茫吗?敬业是好事,但她是否也应该适时警觉,站远一点当局,别让身份把自己活得内化到“失真”?在这里,我们并不想唱衰,而是一种反思。

演员饰演“恶婆婆”,入戏太深导致性格转变,是职业敬业的一种体现还是不够“心理过硬”?从普通小人物的视角这究竟是额外负担还是纯粹借口?如果你是她,你会选择继续接恶婆婆戏码,还是彻底换条路谋发展?欢迎留言讨论!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