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符皓、尹馨、刘怡、曾智慧
初夏时节,又到周五,37岁的杨灿彪开车走了40分钟山路,准时在四点半抵达学校接女儿。5天没见,两个女儿并不急于回家。看到杨灿彪站在校门口,正在玩耍的姐妹俩飞奔过来,牵着父亲的手来到滑梯旁。5岁的张雨婷正从崭新的黄色滑梯上俯冲而下,9岁的姐姐杨雨霞紧随其后,姐妹俩在滑梯口笑作一团,惊飞了教学楼边上绿化树上的山雀。
杨灿彪的两个女儿在校园里开心玩耍。人民网尹馨摄
孩子们就读的学校,是位于滇西横断山脉大山深处的天灯完小,隶属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苗尾傈僳族乡天灯村。
孩子们在校园里玩得开心,杨灿彪不忍催促她们,便随意在校园里溜达开来。校园里,钢筋混凝土筑就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建筑宽敞明亮,墙体统一刷成了白色,与学校周边的民房相比,更显高大、“阔气”。
眼前的一切,让杨灿彪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曾经的“学生村”外观。来源:纪录片《学生村》视频截图
“学生村”的由来
20多年前,杨灿彪和哥哥也是天灯完小的学生。彼时,杨灿彪还没有改名,当时名叫杨灿军。一部名叫《学生村》的纪录片,让9岁的他和12岁的哥哥为外界熟知。
“当时学校没钱盖宿舍,父母就帮我们在学校外面的山坡上建起小木屋。”杨灿彪回忆,因为离家远,天灯完小的学生大部分都住校。每个周日,他们都要用小竹篓背着十多斤重的粮食,走3个多小时山路来上学,这些粮食是他和哥哥一星期的口粮。“到达学校后,第一任务便是去学校后山捡柴,存够一周的燃料。”杨灿彪说。
幼时的杨灿彪(右)和哥哥在小木屋里生火做饭。来源:纪录片《学生村》视频截图
天灯完小位于海拔2400多米的山坡上。学校所在的天灯村,辖区山高谷深、地广人稀,168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使其成为大理州面积最大的行政村。因为山高路远,当地人又把天灯村称为“天登村”,意为到天灯村像是登天一样艰难。
曾经,像杨灿彪兄弟俩住的小木屋,在天灯完小周边还有70多座,居住着200多名小学生,“学生村”因此而得名。从一年级进校开始,“学生村”的孩子们在学习之余,每天都要自己生火做饭。
如今,在天灯完小围墙外,还保留着几间小木屋,既供周边村民堆放杂物用,也留作纪念。
循着记忆,杨灿彪来到小木屋前,打开破旧的木门,往昔艰辛求学的画面历历在目——
“天旱少雨时没水喝,老师就带着我们到山下背水。”
“‘学生村’不通电,山里夜凉,冷风呼呼的从木板的缝隙吹进来,我们就用纸和泥巴糊墙,哥俩蜷在一起取暖。”
纪录片《学生村》里烧火做饭的场景。云龙县委宣传部供图
艰苦求学成为过去
在纪录片《学生村》里,“学生村”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令人泪目:杨灿彪和哥哥为了买一本7.8元的《新华字典》,到山上挖草药卖了9元钱,才终于如愿;有学生交不起学杂费,母亲带着孩子到学校找老师哭成泪人……
“生活很苦、很单调,但大家都在坚持上学。”杨灿彪说,包括父母在内,村里很多老人是文盲,但他们反复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
上学读书,也是“学生村”里所有孩子的共识。
杨灿彪和两个女儿在天灯完小教学楼前合影。人民网记者符皓摄
小学毕业后,杨灿彪和哥哥都走出“学生村”,到县城里的中学读书。
这些年,杨灿彪在家务农,种了十多亩地,养了30多只羊、40多只鸡,还有几头牛和猪,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家里的老房子翻新成砖瓦房,2023年,他又买了面包车……
天灯完小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
“过去的‘学生村’消失了,现在全村最好的房子就在学校里。”天灯完小校长张雪英介绍,2003年开始,学校在爱心企业的捐助下建起了学生宿舍,“学生村”成为历史。这些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操场等设施都焕然一新,食堂、公共浴室也建了起来,学校里也配备了30多台电脑,让孩子们在深山里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每到新学期开学时,张雪英都会带着新生们参观围墙外仅存的几间小木屋,讲解天灯完小的历史。“这些小房子见证了这所山区小学的办学历史,也见证着天灯村教育的变迁,如果没有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就不会有学校的今天。”张雪英说。
天灯完小现状。人民网记者符皓摄
学校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如今,杨灿彪的两个女儿,一个跟他姓,一个随母姓。大女儿杨雨霞在天灯完小读三年级,小女儿张雨婷就读学前班。虽然一个星期有5天都要住校,姐妹俩并没有因远离父母而哭闹。相反,学校成为姐妹俩的乐园。
不久前,小女儿张雨婷感冒,杨灿彪开车送她到县城里治疗,请了一个星期的假。
感冒还没有完全好,小女儿就迫不及待地催促父亲送她回学校:“在家好无聊,我想去学校和小朋友玩。”
每到周日返校日,两个女儿也是早早就嚷着要提前返校,就为了早点到学校玩耍。
看着女儿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沉浸在回忆中的杨灿彪红了眼圈:“我们那时候读书的条件太苦了,我和哥哥挤在小木屋里,后来哥哥去县城读初中,就剩我一个人住,一想起来就忍不住想哭。”
杨灿彪和两个女儿在曾经的“学生村”小木屋前合影。人民网记者符皓摄
眼看两个女儿玩得差不多了,在准备回家之前,杨灿彪特地领着她们走到曾经的小木屋前,指着屋内给女儿们讲述自己年幼时的求学时光:“这个角落是用来做饭的火塘,那边搁着一张床,另一边还有个小柜子,装着我们从家里背来的口粮……”
狭小的木屋里落满灰尘,板缝间漏下的光,映在他脸上,让人看不清他的神情,只听见他反复叮嘱女儿:“要好好学习啊……”
天灯完小的变迁,也是云龙县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动见证。据云龙县教育体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教育经费48.6亿元,全面落实各类教育资助政策,做到“应助尽助”“应保尽保”;消除157栋D级危房,新建校舍285506.03平方米,新建运动场168567平方米;新增学位6500多个,初步形成了学校布局合理、校园环境优美、资源配置均衡的办学局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