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张译新剧角色遭吐槽,观众呼吁换套路反响强烈 >> 正文
说实在的,瞅见张译那部新剧《以法之名》被喷上热搜榜,我压根儿没觉着稀奇。
按理说,央视挂帅,影帝撑场,这卡司阵容本该稳如泰山。
可结果呢?
刚开播两天,豆瓣的评分估计得悬崖勒马,评论区里满屏都是吐槽“剧情离谱”、“张译演得还是那老一套”。
这就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张译的演技那可是公认的,怎么这几年他接的,总让人觉得好像在哪儿撞见过似的?
《狂飙》里的安欣窝囊,《三大队》的程兵苦大仇深,《他是谁》里的卫国平一脸倦容,现如今《以法之名》里的洪亮,还是那副“全世界都欠我”的丧气模样。
有网友打趣说:“张译眉头一皱,我就晓得他又要受委屈了!”这话听着刻薄,但的的确确挠到了不少观众的痒处。
这几年,张译那是真够卖力的,一年到头恨不得泡在好几个摄制组里。
四年拍了十六部戏,这工作强度,简直是劳模本尊。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产量上去了,那成色呢?
很多人觉得,他现在演戏有点“端着架子”,好像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观众“我可是影帝,我表演得很卖力”。
结果呢?
使劲儿过猛,反倒显得油腻腻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值得寻思的问题,为啥好演员也难免会“阴沟里翻船”?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把原因归结为演员挑剧本的眼光不行,或者是演技退步了,是不是忽略了更为深层次的缘由?
一方面,演员也是凡夫俗子,也得谋生。
p>
高质量的剧本可遇而不可求,为了保住曝光度和收入,也只能饥不择食,啥戏都接。
另一方面,市场对演员的期待,也存在着某种“路径依赖”。
张译演“憋屈”的深入人心,投资方就乐意找他演雷同的,观众也先入为主地认为“张译就该演这种苦情戏”。
这种“程式化印象”对演员而言,其实是一种戕害。
想当年《士兵突击》里的史今班长,那可是多少人心尖尖上的白月光啊!
《鸡毛飞上天》里的陈江河,灵动且鲜活。
可如今呢?
这些闪光点仿佛都被“憋屈”的人设给压制住了。
当然,演员自身也难辞其咎。
频频接戏,赶场子,势必会影响对的理解和投入。
正如网友所言,2023年被“憋屈版张译”轮番轰炸,再好的演员,观众也会产生视听疲劳。
华表奖颁奖礼上,张译自己也坦承:“作品排得太密,观众看累了,我也该歇歇了。”可话音未落,《以法之名》就粉墨登场了……说起来,不只是张译,当下很多中生代演员都面临着相似的窘境。
张颂文演多了“狠”,张国立演多了“老好人”。
似乎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很难抽身。
有人辩解说,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观众就爱看这些。
可观众果真只爱看这些吗?
抑或是,我们能给观众的选择实在太捉襟见肘了?
打“安全牌”固然能稳住收视率,但套路用滥了,影帝也会沦为“批量生产的商品”。
演员需要破茧,需要挑战,观众也需要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味地故步自封,终将耗尽观众的热情。
说白了,演员也是一份营生,要养家糊口。
但演员又不仅仅是一份营生,它还承载着观众的期许,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
当演员被市场裹挟,被标签桎梏之时,受损的不仅是演员自身,还有整个行业。
所以啊,与其一味地数落“烂剧”,不如反躬自省,我们是否应该给予演员,给予市场,多一些腾挪的空间,多一些可能性?
就好像当年史今班长退伍时,哭得肝肠寸断,但那份动容,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他真挚的情感,看到了他与之间的同频共振。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演技”,是“人设”,是流水线上炮制出来的“情绪”。
这,才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地方。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