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致敬心目中的她⑬|常凤灵:化“剪”成蝶传家风 >> 正文
一幅15米长的剪纸卷轴,18帧栩栩如生的画面,浓缩了一位农村妇女30余年的真情大爱。在山东菏泽巨野县常凤灵艺术工作室,这幅名为《携手并进共创辉煌》的卷轴,每一帧都记录着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常凤灵的家庭“要事”。从丈夫重病、债台高筑,到剪纸致富、回报社会,她用巧手“剪”出了生命的奇迹,更绘就出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温暖底色。
患难与共
病榻前的坚守与奇迹
翻开常凤灵的人生“画卷”,需要将时针拨转至1994年。这是常凤灵与丈夫徐长国喜结连理的第二年,女儿6个月大。一次常规检查,让常凤灵突遭晴天霹雳,丈夫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骨髓移植。30多万元的移植费用让家庭陷入绝境,夫妇俩选择保守治疗。在巨野县医院,丈夫高烧不退,常凤灵日夜陪护、端屎端尿。大半年时间,常凤灵的体重从65公斤锐减至45公斤。面对“放弃”的劝说,她咬牙坚持:“我是妻子,是母亲,这个家不能散!”
为省下护理费,她向护士请教,学会了打针换药。针头在丈夫手背扎出密密麻麻的针眼,丈夫却依旧笑着鼓励她继续尝试。“你守着我治病,我撑着看你笑”,这对夫妻用双向奔赴的爱,把绝望熬成了希望。八年漫长治疗,丈夫脱离了生命危险,复查时医生都说创造了奇迹。
2003年,儿子出生,这一年春节,家里贴上了窗花。然而,丈夫的腿部因为长期服药,再次出现问题,最后确诊为股骨头坏死,只能与拐杖相伴。常凤灵鼓励丈夫:“要命的病都挺过来了,还怕这个?不能走,我用轮椅推你!”她自制艾草包,每天为丈夫按摩热敷。女儿不到十岁就学会了熟练煎药,儿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给爸爸按摩。这个被病痛反复捶打的家庭,在患难与共中凝结出惊人的韧性。终于,在全家人齐心协力治疗5年后,奇迹再次眷顾这个家庭——徐长国丢掉了拐杖。
薪火相传
技艺铺就共富路
结婚前,常凤灵做过裁缝。丈夫患病期间,为筹集药费,种地之余,她学起了养猪、重拾裁缝手艺熬夜赶制衣服,也捡起了小时候的爱好——剪纸缓解压力。她勤奋好学、细心揣摩,剪纸技艺日益精湛。随着她的作品获奖,名气增加,作品售价也水涨船高,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困境中,乡亲们、爱心人士伸出的援手,送来的一笔笔捐款,哪怕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心意——几份水饺、几袋馒头、几件新衣,常凤灵都铭记于心。2014年,她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节目播出后,爱心捐款和剪纸订单同时涌来,她婉拒了捐款,决定用剪纸技艺回馈社会。她开始免费教村里的姐妹剪纸手艺。“我要回报乡亲们的恩情。没有他们,我丈夫的病不一定能看好。”常凤灵说。
丈夫病情好转后,她潜心钻研,融合工笔牡丹画、缝纫技术,打造“墨韵剪纸”品牌,做线上直播、开发文创产品、把剪纸搬到衣服上,让非遗成为“活文化”,作品一度受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产品远销海外。后来,她靠剪纸还清了20多万元债务。但她始终坚持免费教学,工作室常年有30多名工人。
家风浸润
爱心接力传温暖
“我家是‘久病床前有好妻’!她不仅救了这个家,还照亮了更多人。”丈夫感动地说。在常凤灵的感召下,每个周末,他们一家都会分头行动。常凤灵和丈夫将剪纸公益课堂开进学校,女儿在社区教手工,儿子开网络直播做剪纸公益课堂,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剪纸。这种“全家总动员”的公益模式,似乎成了常凤灵一家的周末常态。她带领家人深入社区、学校、文明实践所(站)等地,累计开展活动200余场,培训3000余人次,帮助数百家庭实现增收。此外,她还积极参与巾帼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义卖作品为困难家庭筹集善款,累计捐款37万元。
在亚洲和非洲法语国家妇女能力建设两个研修班来菏泽现场教学期间,常凤灵向外国学员介绍剪纸文化并教授剪纸技术。
在社区公益课堂上,常凤灵的女儿用流利的英语向外国友人介绍剪纸文化,讲解“囍”字的文化寓意,丈夫则用剪纸作品《家和万事兴》讲述家庭和睦的重要性。他们不仅教授剪纸技艺,还通过分享家风故事,将“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的价值观传递给更多人。这种家庭式公益教学,让剪纸成为连接家庭、社区乃至世界的纽带。“我会经营好家庭,让孩子做有正能量的事。良好的家风是真正的财富,我将以爱与奉献的精神延续下去。”常凤灵说。
从负债20多万元的农村妇女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常凤灵用相濡以沫的坚守诠释着“家和万事兴”的真谛。她是苦难中的坚守者,更是文明家风的传播者。如今,常凤灵的工作室成了乡村振兴的“文化驿站”,而她手中的剪纸,仍在绘刻着长远的幸福画卷……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