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血糖控制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降到多少最佳?超过多少需服药 >> 正文

血糖控制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降到多少最佳?超过多少需服药

发布时间:2024-11-15 10:16:40 来源:康之道

导语:众所周知,糖尿病属于我国特别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十分庞大。

根据之前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当中,大约有9.73%的人存在糖尿病问题。

而出现糖尿病的人数预计能达到1.4亿左右,而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报道内容显示,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一旦确诊糖尿病,最关键的一件事就是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去稳定控制血糖水平,但是我们又该如何去判断自己的血糖控制的是好还是不好呢?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大家可以通过选择看一下血糖水平到底是多少来判断,但测血糖却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总不能每次吃饭之前或者是吃饭之后都要测一次血糖吧?

那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查看血糖控制方案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其实想要更好地去了解血糖到底有没有控制在达标状态,大家可以通过糖化血红蛋白来进行检测。

01

血糖升高有哪些危害?

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不仅会容易增加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身体影响,而且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02

糖化血红蛋白是什么?

糖化血红蛋白其实就是血液当中的血红蛋白,在葡萄糖的作用之下缓慢、并且会持续结合之后的一种产物。

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又包含了两个部分,一个是糖化,另一个则是血红蛋白。但是这种结合一般情况下是不可逆转的,所以结合上就无法摆脱开了。

一般情况下红细胞的生存周期大约是120天左右,所以糖化血红蛋白能够间接反映出这位患者120天当中的血糖相应数值是否是稳定状态。

血液当中的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并非是全部结合,而进行指示一小部分,一般而言进行值有4%~6%的血红蛋白未参与到葡萄糖的结合。

大家了解到了糖化血红蛋白的特殊性,那么在临床当中糖化血红蛋白又具备着什么特殊的重要意义呢?我们需要把糖化血红蛋白降到多少呢?

03

血糖控制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降到多少最佳?

其实糖化血红蛋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特别稳定,不容易被分解,所以这项指标可以很好地去反映血糖在三个月当中的真实水平。

这也就赋予了糖化血红蛋白,具备着许多的特殊使命,比如以下三点:

1、与血糖值相平行

血糖水平越高,糖化血红蛋白也就会越高,所以可以很好地去反映血糖控制水平;

2、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指的是它在总血红蛋白当中的相应比例,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受到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影响。

3、不易分解

糖化血红蛋白相对而言是比较稳定的,不容易被分解,所以糖化血红蛋白虽然无法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可以很好地去反应,比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

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采血前两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帮助人们更好地去控制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上限不应该超过6.0%,达到6.5%,就是诊断糖尿病的一个切入点,如果达到了7.0%并且生活方式干预无效的话,就是启动药物降糖的一个转折点。

药物降糖之后,也需要每隔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如果现如今治疗方案没有控制到达标状态,则需要升级降糖方案,而达标与否并不是以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为相关的参考意义。

绝大多数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需要以低于7.0%为标准,绝大部分的患者可以把这项水平控制在6.5%以下,甚至是在正常范围之内。

对于老年人而言,控制的目标则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适当的放宽到7.0%~9.0%,所以糖化血红蛋白这项水平的控制目标,也需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

04

“糖化血红蛋白”超过多少需服药?

在正常情况下,若是大家在刚刚确诊糖尿病这种疾病时,一般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需要保持在6.5%~7.0%之间。

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也没有存在着特别的极端升高,与此同时没有合并任何的心血管疾病或者糖尿病并发症,这样大家可以暂时不去服用任何的降糖药。

对于那些符合条件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可以通过生活干预的健康方式来进行血糖水平降低,毕竟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仍然是在7.0%以内的。

但若是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超出了7.0%,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之下,就需要遵循医嘱合理的去服用降糖药了,若是还存在着其他的并发症,就更需要去配合其他的药物来干预治疗。

05

多长时间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好?

一般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取血前8~12周的血糖相应平均水平,它属于糖尿病病情控制的一项关键监测指标。

一般情况下建议糖尿病患者每隔三个月去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这是比较好的一种状态。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