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嘉兴港区:抒写点绿成金“东方大港”蝶变记 >> 正文
转自:嘉兴日报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发展绿色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嘉兴港区)不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先行示范培育壮大氢能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抒写点绿成金的“东方大港”蝶变记。
■撰文迟伟涛图片由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嘉兴港区)管委会提供
大力推动产业绿色升级
二十多年持续壮大,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嘉兴港区支柱产业。走进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这里企业林立、管廊纵横,各类大型工业装置气势磅礴、高耸矗立。
近年来,嘉兴港区紧抓“绿色发展生态共富”这一主线,以国字号化工新材料园区为载体,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不断推动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向纵深发展。
当前,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已落户化工企业40余家,形成聚碳酸酯、合成橡胶、有机硅系列产品、聚酰亚胺、聚丙烯等多条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产业链。园区已入驻壳牌、巴斯夫、帝人、德山化工、岩谷气体、晓星化工、诺力昂等世界500强企业及全球行业龙头企业10家,本土培育的主板上市企业2家(合盛硅业、嘉化能源),境外上市企业2家(三江化工、国鸿氢能);产值超100亿元企业4家,超50亿元企业6家,超10亿元企业19家,超亿元企业5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家。
园区连续12年入围全国化工园区30强,连续7年跻身全国10强,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8,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国化工园区发展“领跑者”。先后获得“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并入选全国首批6个“绿色化工园区”之一。2023年12月,嘉兴港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产业园区试点,为全省4个试点园区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嘉兴港区紧紧围绕上级要求、总体部署,大力推进数字化、绿色化改造,不断引导先进技术在制造业中融合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展。
面对化工产业大量集聚,嘉兴港区从源头防控、末端治理入手,创新机制,打造绿色一体化循环产业链,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为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借鉴。
浙江恒优化纤有限公司每年可生产纤维90多万吨,作为产能如此大的企业,公司在节能降碳方面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恒优化纤生产负责人介绍,公司通过槽罐车运输替代原有袋包装运输,采购嘉兴石化公司的高温PTA作为原料,大幅度降低浆料调配加热所需的能耗,实现每年减碳4576吨,节约成本380万元。
无独有偶,浙江华泓新材料有限公司实施“PDH装置尾气综合利用项目”,将生产过程中的PSA尾气、富氢干气等尾气综合利用。这些尾气一部分通过装置工艺产出高压蒸汽用于发电,一部分通过调节阀调整成分,达到替代天然气的条件,用管道输送到众多下游公司,替代天然气作为燃烧炉的燃料。
依托众多龙头骨干企业,“两化”融合绿色标杆效应逐步扩大。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上下游产业集聚,形成产业优势和规模效应。
据统计,2023年,港区共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36个,绿色化节能降碳技改项目12个,完成“两化”改造投资22.6亿元。和惠污泥处置、华泓新材料、嘉化能源等5个项目入围省级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项目。
其中,依靠绿色化改造,2023年以来,嘉兴港区整治提升高耗能、高排放企业5家,腾出用能空间11.5万吨标煤;启动实施节能降碳技改项目30个;鸿基石化、嘉兴石化、捷翔洁具等4家企业已经成功申报市级绿色工厂。
深化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嘉兴港区始终秉承“生态、低碳、循环”的理念,大力开展碧水港区、全域“污水零直排区”、无异味园区、无异味企业等创建工作,将化工园区打造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国首批绿色化工园区,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厚植生态底色。
通过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提升科学治污能力等措施,港区全面推进化工废水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园区通过加强“源—网—厂—口—河”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了化工园区的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2024年4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23年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典型案例”名单,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污水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案例入选,为全国仅有的六个案例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入选的案例。
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内配套建设了许多架空管廊。通过这些明管,企业可以直接将高浓的废水输送至嘉兴港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的高浓污水处置线,所产沼气通过收集管道进入沼气发电系统,产生电量基本覆盖污水处理厂二期运营所需电力,间接实现每日碳减排17.4吨。
而企业的清下水,则会通过专管收集至园区污水处理厂低浓废水处理线,处理后排放,后期实施的清下水分质处理工程,将中水回用至上游企业,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嘉兴港区工业污水处理厂,一台内燃发电机组正隆隆作响,源源不断为整座工厂提供电力。据了解,嘉兴港区化工企业产生的高浓度污水,每天通过空中管廊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而处理污水产生的沼气,基本都是白白烧掉的。去年,该污水处理厂建设了一套沼气发电装置,既减少碳排放,又降低运营成本。
一手抓设备更新,一手抓技术研发。去年,嘉兴港区污水处理厂自主研发了一项新技术,用上游化工企业产生的高硫废碱液代替含碳源的药剂,去除化工污水中的总氮含量。此外,该企业还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污水处理上。
据了解,嘉兴港区工业污水处理厂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项目,每年减少化工污水排放1900吨,减少碳排放1.8万吨以上。目前,嘉兴港区正探索建立石油化工和有机硅行业企业的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指标体系。
为加强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协同增效,嘉兴港区还探索以“废”治“污”的废水资源化利用新模式。作为嘉兴港区污水减污降碳的“核心”,工业污水处理厂通过技术创新,将有关企业的硫吸收液废水作为硫源替代碳源进行使用,在减少自身碳源药剂投加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上游企业的污水处理成本,不但实现了污染物的达标排放,还实现了年综合减碳排量超1万吨。
不仅如此,嘉兴港区还将“智慧”融入治水。据了解,园区在企业雨水排放口、公共管网关键节点、重要入河排放口等安装78套水质监测设备,编织了一个“源头管控—节点感知—终端监控”的监控感知网。而污水处理厂则配套人工智能系统对各工段进行精确调控,节省电耗和药剂投加量达到20%。同时,还建立了完整的污染因子数据库,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协同人工智能系统实现对污染因子的实时预测、污染留证和快速溯源,环境风险管控能力大大提升。
持续拓展氢能“应用链”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氢能源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具有实现零排放的巨大潜力。
嘉兴港区先行先试,抢抓氢能发展风口,先后出台氢能产业规划、氢能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等,积极利用年总产氢量近10万吨这一丰富的副产氢资源优势,加快氢能产业培育、增强产业创新动力、加快示范应用推广,贯通完整的氢能产业链。
紧盯氢燃料电池整车和氢动力系统八大关键零部件,港区已累计签约落地氢能企业30家,涵盖制氢、储氢、运氢到加氢、用氢等各个环节。
在此基础上,嘉兴港区瞄准氢能多元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氢能示范“应用链”,引领“低碳”潮流,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坐拥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嘉兴港,港区以打造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为契机,聚焦港口、现代物流和公共交通等领域,多维度拓展氢能应用场景。
在嘉兴港乍浦港区,一辆辆白、蓝、绿涂装,印有“东方氢港”标识的氢能重卡装载着一个个集装箱,来回穿梭于堆场和码头间,串起一道“氢”新亮丽的风景线。
目前,嘉兴港乍浦港区投运了80辆氢能重卡,已实现了全港三分之二的氢能重卡替换,成为全国港口大规模氢燃料电池重卡示范运营的先行者。
这些氢能重卡平均氢耗8至9公斤/百公里,实际使用能耗较燃油车节约15%至20%,每年为乍浦港区节约燃料成本300余万元,减少碳排放6000吨,进一步推动港口降本增效和绿色发展。
在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长三角区域规模最大的加氢站——联和氢能东方氢港加氢站已于今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这座加氢站占地面积达10.8亩,总储氢量达1吨,每日可为约200辆氢能重卡、氢能公交等提供加氢服务。
该加氢站成为浙江省第二个、嘉兴首个取得经营许可和充装许可“双证”的站点,为长三角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氢能量”。
嘉兴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加氢站是氢能产业链重要的核心环节。联和氢能东方氢港加氢站的建成运营,不仅完善了嘉兴港区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的基础设施,更进一步提升了嘉兴地区的氢能承载能力,为氢能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该站配备了两台高性能、大流量(1000N/h)液驱压缩机与双枪双计量加氢机等,极大提高了加氢效率;采用智能化站控管理系统,实现加氢全过程的精准监控,确保运营的安全性;配备专业的日常运营与维护团队,致力于为燃料电池汽车用户提供安全、优质、便捷的氢气加注服务体验等。
在氢能物流车方面,嘉兴港区引进了羚牛集约式绿色氢能物流示范应用展示项目,加速助推燃料电池商用卡车应用,除了港口内作业的氢能重卡外,在港口外累计推广应用49吨氢能重卡86辆、18吨氢能物流车30辆、4.5吨氢能冷链车24辆。与此同时,港区开通了氢能公交线路2条,累计投入氢能公交车10辆,让老百姓体验氢能带来的绿色低碳。
今年9月3日,嘉兴港区还率先启动了全国首艘64标箱氢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舶的研发制造,助推嘉兴内河航运向低碳、零碳转型。该艘氢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舶搭载由国鸿氢能制造的2套240千瓦氢燃料电池组作为电源,续航里程约380公里,完全实现绿色环保,零排放零污染。其中,这2套240千瓦氢燃料电池组也是国内目前最大的船用氢燃料电池组。
目前船舶已开工建造,不久即将下水使用,后续将用于乍浦港到下沙港内河运输航线,开展运营示范和效益验证,设计单程航线距离120公里,并打造绿色氢能内河集装箱运输专线。这是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又一大技术创新与突破,也填补了氢能内河集装箱运输专线的空白,具有里程碑意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