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曲云和袁霞的故事:一生的好战友,72年的姐妹情 >> 正文
八一电影制片厂曾经有两位特别受观众欢迎的女演员,一个叫曲云,另一个是袁霞。她们在银幕上塑造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非常出色的表演艺术家。
这俩人的缘分可真不浅,打从年轻时候就开始了。她们都是文工团的姑娘,一起排练一起演出,关系特别铁。后来更是携手进了八一厂的演员剧团,在各种电影和话剧里经常搭档,合作次数多得数不过来。
这俩人在70多年的时光里一直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她们互相看着对方慢慢成长,用彼此的陪伴温暖了对方的人生。从年轻到老,她们始终在一起,见证着对方的每一个重要时刻,这份情谊让她们的人生都变得更有温度。
要说曲云和袁霞这俩人的事儿,那可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完的。咱们干脆从最开始那会儿聊起,这样更容易把事情捋清楚。
【一、】1948年那会儿,15岁的袁霞从村里小伙伴那儿听说了一个事儿,说是胶东文协文工团正在找演员。
袁霞特别向往胶东文协文工团,这可是当地响当当的文艺团体。她做梦都想加入,可家里人全都不答应,说她年纪还小,当兵不合适。袁霞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可等晚上全家都睡熟了,她偷偷收拾了个小包袱,轻手轻脚地溜出了家门。
她带着两个小姐妹拼命追赶,整整跑了一天一夜,总算撵上了胶东文协文工团。那会儿大部队早就走远了,她们几个只能咬牙坚持,紧赶慢赶地往前赶路。
那时候接待她们的,就是曲云。她当时在文工团二队当分队长。曲云负责带她们参观,给她们介绍情况。整个过程都是曲云在安排,她对文工团的情况特别熟悉。
别看曲云那会儿才20岁,打起仗来可一点都不含糊,早就成了战场上的"老手"。她在部队里摸爬滚打了好几年,早就把打仗的门道摸得门儿清。20岁的小姑娘,别人可能还在上学呢,她就已经在枪林弹雨里闯荡了。
曲云他爸曲宝川可是个厉害角色,在民间音乐圈里混得风生水起。这家伙最拿手的就是吹唢呐,特别是那首《百鸟朝凤》,简直吹得跟真鸟叫似的,绝了!就因为这本事,附近谁家要是办红白喜事,准会跑来请他出马表演。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曲宝川还有另一个身份——地下党员。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组织传递情报,同时积极宣传抗日思想。在那个特殊时期,他默默地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曲云打小就展现出和父亲一样的艺术细胞。她才十几岁那会儿,就爱往戏台上跑,14岁那年已经在村里演起了“老太太”。那颤颤悠悠的动作,还有说话的调调,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
她爸教会了她不少革命的事儿,让她对打鬼子这事儿恨得牙痒痒。二话不说,她就跑去参加了八路军,铁了心要跟日本鬼子干到底。
18岁那年,曲云就进了胶东文协文工团。在打仗的这些年里,她成长得特别快。不到两年,她就当上了文工团二队的队长,后来还升到了副指导员的位置。
刚进部队那会儿,袁霞觉得曲云简直就像个贴心的大姐姐。这位比她大5岁的战友,不仅在思想上经常开导她,让她不断进步,平时生活上也特别照顾她,处处为她着想。曲云那种成熟稳重的样子,让袁霞打心眼里觉得温暖。
袁霞那会儿才从家里出来,啥生活技能都不懂。曲云一点一点地教她,让她慢慢学会了纺棉花、缝被子,还有做军鞋这些活儿。
袁霞最发愁的就是自己的普通话总也说不标准。她从小在黄县长大,张口就是地道的胶辽官话,带着浓浓的"海蛎子味"。进了文工团后,分队长曲云对她要求特别严,非要她练好普通话不可。曲云一有空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发音,在这样严格的训练下,袁霞的普通话水平提升得特别快。
曲云对袁霞的天赋特别满意,这姑娘脑子灵光,学啥都上手快。等到袁霞把普通话说得差不多了,曲云就琢磨着把自己的舞台经验教给她。这些实战技巧让袁霞收获不小,进步特别明显。
日子一天天过去,她们在军营里同吃同住,逐渐培养出了战友间那种特有的深厚情谊。这种感情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而是在日常的点滴相处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她们一起训练、一起生活,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时刻,这份战友情谊也就变得越来越深。
让袁霞意想不到的是,这份真诚的友谊居然能跟着她走完一辈子。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和一个朋友保持这么长久的联系。说真的,这种缘分挺难得的,能遇到一个真心待你的朋友,还能一直这么走下去,真是挺不容易的。袁霞回忆起这些年,心里还是觉得挺温暖的。
【二、】1950年那会儿,胶东文协文工团跟新组建的空政文工团合并了。这一合并,曲云和袁霞这两位演员就一起转到了空政文工团工作。这事儿发生在解放初期,算是文艺团体调整的一个缩影。
朝鲜战争一打响,这两位女同志就立马报名参加了前线慰问演出队。就在准备出发那会儿,曲云已经是团级指导员了,她给组织递了份结婚申请书,想让组织同意她和牟春高结为革命夫妻。
在胶东文协文工团那会儿,袁霞就看出来牟春高和曲云不对劲。曲云是二队的副指导员,牟春高是队长,两人干活儿特别默契,平时也互相照顾。虽然他们从没说过什么肉麻的话,但你看他们那个眼神,啧啧,温柔得能滴出水来。
曲云提交的结婚申请很快就通过了组织审批,可慰问演出队马上就要上前线,他俩连办婚礼的时间都没有。老团长包干夫直接跑到食堂,亲手给他们擀了两碗面条,这就算是把婚给结了。
曲云和袁霞随后搭上了开往东北的闷罐车。到了丹东机场,她们就留在那儿,给准备上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们表演《英雄的阵地》等话剧。在《英雄的阵地》这部戏里,曲云演的是房东大娘,袁霞则饰演村妇救会主任,两人演得特别有默契。
曲云当时已经怀有身孕,可她硬是没告诉任何人,照样登台表演,袁霞她们压根就没察觉。直到她快生了,大家才赶紧把她送到长春的医院去。
就在曲云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带着小宝宝回到了丹东。可就在这个时候,袁霞突然接到一个新任务,组织上安排她去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队伍里体验生活。谁知道,袁霞身体素质特别棒,反应也特别快,这些都被飞行教官看在眼里,他们都说她是个当飞行员的好苗子,都劝她干脆留下来当女飞行员得了。但袁霞想来想去,最后还是觉得自己更喜欢演戏这一行,所以就又回到了空政文工团的话剧队。
丹东的冬天冷得要命,袁霞亲眼目睹了曲云刚当妈有多辛苦。那会儿天上老有敌机飞来飞去,时不时就往下扔炸弹,演员们得随时准备跑路。曲云没辙,只能把孩子牢牢绑在身上。可天寒地冻的,小孩哪受得了,再加上整天东奔西跑的,孩子就染上了肺结核。袁霞总看见曲云一边给孩子喂药,一边偷偷抹眼泪。
打完抗美援朝这一仗,曲云和袁霞又回到北京,继续在空政文工团干演员的老本行。至于牟春高,他的工作有了变动,被调到中国京剧团去了。
袁霞也成家了,嫁给了邹乐圆,一个长得帅又有本事的年轻人。他也在空政上班,两人是领导牵线认识的。相处下来,彼此都觉得对方特别对胃口,就走到了一起。曲云觉得这俩人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真心希望他们能“白头偕老”,过一辈子。
1955年2月那会儿,除了总政话剧团之外,部队里其他文工团的话剧队都要解散。不过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有自己的想法,他打算把空政话剧团留下来。他琢磨了一下,干脆把南京的空政文工团给撤了,然后把空政话剧团搬到了南京那边。这样一来,空政话剧团就保住了,不用跟着其他话剧队一起解散。
不少演员也跟着一起过去了。
曲云和袁霞这会儿都待在北京没走。
这些女性都已经结婚,老公全都在北京上班,她们不想和爱人两地分居。家庭对她们来说很重要,和丈夫在一起生活是她们的选择。她们宁愿放弃其他机会,也要留在北京陪伴自己的另一半。这种决定虽然可能会影响事业发展,但对她们来说,维持婚姻关系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她们都希望和丈夫共同生活,不愿意因为工作而分开。
要是不去南京,袁霞就只剩下转业这一条路可走。结果她的人事关系直接转到了第二机械工业部六局的人事科那边。至于曲云,等了好一阵子,也收到了通知,让她去一家事业单位的人事科报到。
曲云这会儿已经是三个娃的妈妈了,袁霞也不落后,1955年2月喜得千金。她们都把心思放在了经营家庭上。不过,有时候晚上躺在床上,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在文工团演戏的那段时光,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
曲云本来觉得这辈子再也没机会演戏了,结果意外从老朋友那儿得到了个新消息。这让她重新燃起了希望,感觉演员这条路还没完全堵死。
【三、】1952年8月1日那天,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北京六里桥西北角正式开张了。最开始它主要是拍军事教育片和新闻纪录片,到了1955年,厂里决定开始搞故事片。这样一来,组建自己的演员剧团就成了当务之急,必须马上着手办这件事。
曲云从一位战友那儿得知这消息后,立马兴奋得不行,撒腿就跑去找袁霞。袁霞一听也来劲儿了,可转念一想,又怕自己考不上,心里直打鼓。曲云见状就劝她:"不试试哪知道行不行?再说了,你这长相,镜头前肯定上相,没准还能当上女主角呢!"听曲云这么一说,袁霞这才放下心来,觉得这事儿有戏。
袁霞后来提到,要不是曲云大姐一直给她打气,她可能压根不会往电影表演这行发展。曲云的鼓励对她来说特别重要,可以说是她走上这条路的直接原因。
说起来挺有意思,袁霞刚到八一厂那会儿,就直接当上了女一号。这事儿吧,其实还挺让人意外的,毕竟刚进厂就能拿到主角,可不是谁都能碰上的好运气。
可她们在考试的时候,真是一点都不轻松。那过程简直让人捏把汗,完全不像平时练习那么简单。每个环节都让人紧张得不行,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说实话,这种考试压力真的挺大的,谁经历谁知道。
1956年5月的一个日子,28岁的曲云和23岁的袁霞费了好大劲儿,终于在莲花池西边的大片农田里找到了八一厂的大门。考试是在摄影棚旁边的一间休息室里进行的,考官是严寄洲。他让曲云表演一个“洗衣服”的小品,曲云就想象自己是个保姆,洗衣服时发现主人的裤兜里有一叠被水打湿的钞票,她有点惊讶,非常小心地把钞票一张张晾在太阳底下,然后认真地交给主人。
严寄洲对曲云的演出印象深刻,觉得她演得特别活灵活现。整个表演特别有感染力,让观众看了就忘不了。
考官们对袁霞的表现印象特别深。她先是唱了《王大妈要和平》,接着来了段新疆舞,最后还演了个《买火车票》的小品。这姑娘长得挺好看,人也很实在,在镜头前特别自然。大伙儿都觉得她不错,当场就决定把她给录用了。
曲云和袁霞又穿上了那身军装,回到八一厂继续当演员。这下子,她们又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说真的,这种重逢的感觉,还真挺让人感慨的。
袁霞因为长得好看,刚进厂就接到个好活儿,在《激战前夜》里演女一号周洁。曲云呢,就演了个小角色陈大妈。虽说一个主角一个配角,可俩人对待演戏的态度都特别认真,一点不含糊。
这帮姑娘互相较着劲儿练,水平蹭蹭往上涨。你追我赶的,谁都不肯落后,结果就是大家伙儿都突飞猛进。她们一块儿练的时候,你盯着我,我看着你,进步速度那叫一个快。
那会儿,她们俩几乎每部电影都搭伙演出。就拿《县委书记》来说,袁霞演的是周书记的媳妇儿,曲云扮的是铁匠的老婆。到了《金铃传》里,曲云变成了兰英的娘,袁霞当上了兰英的嫂子。还有《江山多娇》这部戏,袁霞演嫂子的角色,曲云则成了坠儿的妈妈。
曲云在《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也有戏份,她演的是李侠和何兰芬的邻居。这部片子可是让袁霞火了一把,成了她的代表作。别看曲云的角色不大,但也是整部电影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俩姑娘本来关系就铁,天天腻在一块儿更亲近了。她们经常一起琢磨表演上的难题,互相学习,演技蹭蹭往上涨。
1958年那会儿,袁霞和孙道临这位大腕儿一起拍了《永不消逝的电波》。她演的那个何兰芬,观众们都特别喜欢,一下子就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曲云知道这事儿,高兴得不得了。
到了60年代,曲云的表演生涯也迎来了最辉煌的创作阶段。这段时间对她来说特别重要,可以说是事业上最出彩的时期。她在艺术创作上不断突破,作品一部接一部地推出,在演艺圈里站稳了脚跟。那十年里,曲云把自己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了那个年代演艺界的一颗耀眼明星。
就这样,凭借在两部影片里的出色表演,她一下子成了国内最火的老太太专业户。这两个角色让她在演艺圈里有了"银幕老大娘"的称号,而且这称号一叫就是几十年。
袁霞亲眼看着这两个角色从无到有。整个过程,她都一直在场,看着它们一步步成形。说白了,这两个角色的诞生,袁霞是全程见证的。她看着他们从零开始,最终完成。可以说,袁霞就是这两个角色成长的见证人。
【四、】1960年那会儿,曲云和袁霞一起进了《奇袭》这个电影组。曲云演的是阿妈妮,袁霞演的是朴金玉。不过要说哪个角色更让人印象深刻,那还得是曲云演的那个阿妈妮。
不少看完《阿妈妮》的影迷都以为,片中的“阿妈妮”是朝鲜演员出演的。实际上,这位角色并不是由朝鲜演员饰演的,这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电影里的表演太真实了,难怪大家会产生这样的误会。
曲云为了把这个角色演到位,没少跟袁霞取经。她老问袁霞:“\'阿妈妮\'该用啥眼神?说话语气怎么把握?”袁霞都一一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建议对曲云塑造角色特别有帮助。
曲云和袁霞不光是工作上的搭档,还主动揽下了《奇袭》剧组的后勤工作。那时候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大家都吃不饱,剧组每天只能提供两顿伙食。眼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她俩就开始琢磨怎么改善伙食。《奇袭》的拍摄地选在浙江溪口的深山老林里,那儿的海蜇皮特别多。曲云和袁霞灵机一动,从当地老乡那儿买来不少海蜇皮,拌上大蒜和醋,那味道简直绝了。这道特色菜“凉拌海蜇皮”成了她们最难忘的回忆。
1964年那会儿,袁霞拿到了一个新剧本,翻开一看,原来是冯德英那本小说改的《苦菜花》。她一口气读完,觉得特别有共鸣,里面的故事和场景她都门儿清。没费多大功夫,她就相中了两个角色——娟子和星梅,觉得都挺适合自己演的。
就在准备化妆的当口,导演李昂冷不丁地让她去试演冯大娘这个角色。这事儿来得挺突然,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袁霞当时就愣住了。在八一厂里,谁都知道她是标准的“青衣”,曲云才是正宗的“老旦”。可导演都这么说了,她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化完妆一看,那样子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活脱脱一个满脸褶子的“小花猫”。
李昂一看就笑了,“得,你还是演星梅得了。”
曲云顺利拿下了冯大娘这个角色。导演安排她来演冯大娘,这个决定再合适不过了。让曲云来诠释冯大娘,可以说是个明智的选择。冯大娘这个人物,最终确定由曲云来扮演。
一开始为啥没考虑曲云呢?这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按理说,曲云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最初却没被选中,这其中肯定有原因。咱们不妨琢磨琢磨,看看是哪里出了岔子,或者有什么特别的情况。毕竟,选人的时候,得考虑很多因素,不是随便就能定下来的。
曲云那会儿正忙着在《分水岭》剧组拍戏呢。可一听说厂里要拍《苦菜花》,她立马就来劲儿了。其实她早就看过《苦菜花》这本书,特别喜欢里面那个硬气的冯大娘。知道不少演员都在抢这个角色,她哪肯落后啊,二话不说跳上摩托车,风风火火就奔着《苦菜花》剧组去了。
曲云靠着自己的真诚和扎实的演技,成功赢得了导演李昂的信任。李昂觉得让她来演冯大娘这个角色特别合适,就放心地把这个角色交给了她。
曲云的精妙演绎让冯大娘这个角色焕发出独特魅力,她的表演为电影《苦菜花》增添了最亮眼的一笔。通过她的二次创作,这个人物形象变得格外生动传神,成为整部影片中最具分量的角色塑造。曲云的表演功力让冯大娘在银幕上大放异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凭借精湛的表演,曲云成功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稳稳跻身实力派老戏骨行列。这位老艺术家用她炉火纯青的演技,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在演艺圈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她的表演风格自然流畅,让人感觉特别舒服,看她的戏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不论是哪种角色,她都能演得活灵活现,让人印象深刻。正是这种扎实的功底,让她在观众心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大家公认的实力派演员。
袁霞演的星梅这个角色,观众们都挺买账的。她和曲云搭档演戏,那配合简直天衣无缝,就像天生一对似的。
《星梅和冯大娘相认》这段戏简直让人看得心都化了,特别是那种母女之间的深情,直接戳中了观众的泪点。好多人都被感动得眼泪哗哗的,根本停不下来。这种感情的表达太真实了,完全让人感同身受。
"铁功还有别的名字吗?"这句话一下子勾起了星梅的种种回忆。当她发现冯大娘就是铁功的母亲时,内心的悲伤再也控制不住了。她一把抱住冯大娘,所有想说的话都化作一句"我的好妈妈!"这不仅是《剧名》里角色感情的爆发,更是袁霞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达。
可谁能料到,这两个人很快就要分开。原本好好的日子,说变就变,真是让人措手不及。她们压根儿没往这方面想,但现实就是这么突然。
【五、】196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突然爆发。
曲云和袁霞跟全国众多演员一样,都没法继续演戏了。他们的表演机会就这么被硬生生地夺走了,跟其他同行没啥两样。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无奈的,但现实就是这样,他们也只能接受。
1970年那会儿,袁霞和她老公邹乐圆一块儿被派到了内蒙古大草原,在那边的高炮部队干活儿。这可不是什么轻松的差事,他们得在草原上待着,跟部队的同志们一起工作。虽说环境挺艰苦的,但他们还是在那儿坚持下来了。这事儿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毕竟在那个年代,被下放到这种地方的人还真不少。
1971年10月,袁霞和丈夫跟着中国建筑工程队去了老挝,任务是帮着修公路。他们在那边一待就是两年多。
1976年,袁霞被调往山西的空军部队,担任文化科长一职。那时候,她的两个小孩都在上小学,但部队驻扎在半山腰,离县城有18里地,来回特别费劲。为了让孩子能好好读书,袁霞决定从部队复员,后来进了北京住宅公司的器材库,当上了仓库保管员。
那会儿曲云虽然还待在八一厂,可没戏拍的日子让她挺闹心的。直到197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山村新人》剧组找上门来,让她演张二婶这个角色,这才算重新回到荧幕前。
她随后还参演了《女交通员》和《飞向未来》这几部影片。在这些作品里,她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让自己的演艺事业更进一步。通过这几部电影的拍摄,她的演技得到了更多锻炼和提升。
袁霞给老战友曲云送上了真诚的祝福。那会儿她以为自己的演艺生涯已经画上句号了。可谁能料到,事情居然出现了转机呢?1978年7月,袁霞凭借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的精彩演出,在南斯拉夫"为自由而奋斗"国际电影节上拿下了最佳女演员奖。得知这个消息时,她心里并没有特别高兴,反而回家大哭了一场。在她看来,自己已经和演员这个身份彻底告别了。
没想到才过了一个月,她突然接到调令,又回到了八一厂。这事儿来得太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