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华之杰技术“空心化”警报:研发费率4.77%创三年新低,虽IPO过会但已陷入产能悖论 >> 正文
在经历科创板折戟、耗时25个月的主板上市审核后,苏州华之杰电讯股份有限公司于3月28日正式通过审议,成为今年沪市第5家IPO公司。尽管公司2024年的营业收入实现了31.26%的同比增长,达到了12.3亿元,且扣非净利润达到了1.52亿元,但其基本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而言,公司研发投入占比下降至4.77%,前两大客户贡献的收入超过了总收入的七成,同时生产人员增加了50%,产能却反而下降。
研发投入低于行业均值:4.77%创三年新低华之杰主要聚焦锂电电动工具、消费电子零部件的研产销,产品包括智能开关、智能控制器、无刷电机、精密结构件等关键功能零部件,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消费电子、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专利数量高达280件。
作为即将登陆科创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然而从2022年至2024年,华之杰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03%、5.26%和4.77%,不仅低于同期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如曙光数创2024年达到13.12%,四方股份为9.44%,禾望电气为9.24%,且呈现逐年下滑趋势。
再从研发费用来看,华之杰2024年研发投入5861.15万元,虽然同比增长18.89%,但公司在2021年研发费用已经高达0.51亿元,4年间研发费用的复合增长率仅为2.92%。研发人员占比也从2021年的10.98%降至2024年的10.22%,人均研发投入约35万元,低于拓邦股份等同行50万元以上的投入强度。
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丧失进一步暴露技术短板。2022年华之杰因系统诊断异常、财务材料缺失等问题未通过复审,导致所得税率从15%升至25%。尽管2023年重新取得资质,但发明专利仅48项,不及同行山东威达(126项)、朗科智能(81项)等技术储备。研发方向集中于客户定制化需求,自主MCU芯片使用率仅15%,核心技术壁垒薄弱。
客户集中度达超80%:百得集团贡献43%营收华之杰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82.07%升至2024年的82.53%,其中百得集团、TTI集团合计贡献70.71%收入。具体到电动工具零部件产品中,可以明显看到百得集团、TTI集团等是公司重要大客户。
图片内容是华之杰电动工具零部件中智能控制器产品的主要客户,来自华之杰审核问询函的回复此外,穿透至终端客户后,百得集团采购占比达43.20%,TTI集团占27.51%,两家企业掌握议价主动权。2024年无刷电机单价同比暴跌20.69%,核心产品毛利率从29.5%压缩至28.4%,而同期拓邦股份毛利率稳定在22%以上。
客户集中风险在存货和应收账款上集中体现。2024年华之杰末应收账款达3.68亿元,占流动资产29.1%,其中百得集团应收账款占比49.66%;存货余额3.01亿元,库龄超半年滞销品占40%。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从2022年的1.82亿元锐减至2024年的0.98亿元,净利润现金比率仅0.64,远低于行业安全阈值。
产能数据矛盾:生产人员增50%核心产能反降4%招股书披露的产能数据引发真实性质疑。2021年上半年末,华之杰拥有786名生产人员,智能开关、无刷电机年化理论产能分别为287万小时和52万小时。至2024年末,生产人员增至1146人(增幅45.8%),但智能开关产能反降至275.83万小时,无刷电机产能仅微增至26.5万小时。同期营收从2021年的12.49亿元降至2024年的12.3亿元,单位人工产能产出下降26%。
产能利用率数据亦存矛盾。2021年智能开关产能利用率达115.47%,但2024年在产能缩减的情况下,利用率仅提升至98.32%,未能解释生产人员激增与产能收缩的背离。监管问询指出,若按现有人员配置,扩产项目所需的8650万件产能存在虚增嫌疑,与其账面3.52亿元货币资金、1.78亿元应付票据的财务状况难以匹配。
整体来看,华之杰的虽然成功过会,但其折射出科技制造企业的典型困境:在客户绑定与研发短板的双重挤压下,规模扩张难以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若无法突破技术代工模式、重建客户结构,其上市后估值空间亦将受限于产业链的弱势地位。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