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如何健康快乐活到一百岁?“代谢组学之父”说…… >> 正文

如何健康快乐活到一百岁?“代谢组学之父”说……

发布时间:2025-04-01 17:10:18 来源: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你想知道如何健康快乐地活到一百岁吗?我的研究就是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今天(4月1日)上午举行的复旦大学第十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上,英国皇家医学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家表型组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名誉教授杰里米·尼科尔森以《表型组医学:在不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世界中推进疾病预防与诊断》为题做报告。

作为国际分子表型组领域专家,尼科尔森在系统医学、代谢表型、分子病理学等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代谢组学之父”。让医学从“对抗疾病”转向“预见未来”,他致力于让先进医疗技术跨越实验室的高墙,成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生命盾牌。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吴信宝出席讲坛并为尼科尔森颁发“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主讲人证书,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主持讲坛。上海市政协、市科技工作党委、市科委、市教委、市科协、顶科协等单位负责人,上海市中学师生及科研人员代表出席活动。

从基因组到表型组

人类如何研究“延年益寿”

“我们都希望能够活得更长寿、更健康、更快乐,而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个体来说,科学进步可以显著提升生命质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准医学。”尼科尔森的演讲从精准医学切入,指出基因组检测工作是目前人类疾病防治的重要工程之一。

现在,科学家已经在基因组测序方面实现了重要进展,2003年,92%的人类基因组就已成功完成测序,但人们仍在为剩下的8%的基因组测序和图谱编制而努力。

然而,人类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是理解健康与疾病的关键,因此,仅仅关注基因是远远不够的,正是这一局限催生了表型组学的诞生。

衰老表型(假设性代谢轨迹)

“我们的基因与环境——包括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使用的电子产品、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体——都会产生互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预期寿命。研究这些内容的范畴,就是人类表型组。”他介绍。

所谓表型组,就是由基因、表观遗传、共生微生物、饮食和环境暴露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可测量特征,包括个体和群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表组型学聚焦于这些可测量特征的研究,是继基因组之后生命科学的又一个重点方向。

“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死亡的方式与比例在不断发生改变,这是表组型学重视的问题之一。”尼科尔森用伦敦四百年间的死亡数据对比进行举例,说明环境与人体的互动方式——1632年,伦敦人的主要死因是感染性疾病和儿童疾病,那时分娩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都很高,但现在这种死因已大为减少,而一些新的死亡因素比例则开始上升。

这些数据表明,环境影响与社会背景也与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时代与社会的关注,也是表组型学的重要话题。

比如现在英国有50%的儿童不经常运动,同时大量青少年在16岁之前就开始饮酒,这些错误的习惯会提升他们的炎症风险,甚至提高胰岛素抵抗。“但这不是科学家能够轻易解决的问题,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与努力。”尼科尔森指出。

先进医疗技术

破解健康危机的“代谢密码”

“人类是超有机体,我们的健康密码,不仅藏在2万个人类基因中,更存在于100万亿个微生物基因的复杂对话里。”尼科尔森点明表组型学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重要意义。

每人肠道内1公斤微生物,其代谢产物可解释8%的BMI变异,并与糖尿病、自闭症等疾病直接关联。此外,在COVID-19长期后遗症患者的血液中,炎症因子与脂蛋白紊乱共同构成“代谢风险空间”,提示心血管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激增。

上述种种“蝴蝶效应”表明,传统医学模式已经难以应对现代健康挑战,而表型组医学通过“全息解码”人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正为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视角。

“如果我们能实时读取人体的化学信号,医疗决策将不再依赖经验猜测。”尼科尔森随后向大家展示了其团队所研发的几项先进技术。

澳大利亚国家表型组中心已开发出低成本、便携式的核磁共振NMR设备,可快速评估心血管风险甚至早期感染迹象。“就像血糖仪普及了糖尿病管理,未来这些工具将让普通人也能掌握自己的健康密码,”他举例道,疫情期间发现的尿液生物标志物,未来或能通过家用检测试纸实现病毒早筛,防患于未然。

从实验室到手术台,该中心研发的i-Knife技术则通过组织蒸发气体分析,能够在0.1秒内区分肿瘤与健康组织,精准率超95%,避免过度切除的悲剧。结合MRI与AI,未来,手术机器人将根据代谢图谱自动避开神经与血管,“像GPS一样引导手术刀”,实现精准穿透。目前,伦敦三家医院已对该技术开展临床试验,患者愈后生存率将得到明显提高。

疾病没有国界

国际合作是破局之路

面对生命健康领域的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尼科尔森认为,国际合作是唯一出路。他在PPT中展示了国际表型组中心网络的蓝图——从上海到珀斯,从多哈到剑桥,科学家们将共享数据、统一标准,构建全球健康预警系统。

“COVID-19教会我们,疾病无国界,而表型组医学的使命是让预防无盲区。”他强调。

关于中西医协作互补,尼科尔森指出,中医药承载独特理论体系,是极具价值的预防医学手段,而西医更侧重疾病治疗领域,两者形成显著互补。“针对不同个体如何选择中西医疗法”这一命题亟需深入研究。他同时强调科研伦理准则:作为科学家,数据公开与共享是学术使命的核心,但国际合作需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前提,需通过规模化路径实现成果转化价值。

2018年,复旦大学牵头实施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一期),这项中国首个聚焦人类表型组的国际大科学工程,由金力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联合其团队在内的全球顶尖科研力量,构建了从宏观体征到微观分子水平的全维度表型解析体系。

“不同国家的科研工作者建立起连接与共识,在研究方法、实验流程等方面达成一致。好比是大家都在做菜,现在用的是同一份菜谱,保证做出来的菜味道是一样的。”作为国际协作组的共同发起人和理事会成员,尼科尔森这样比喻。

该计划近年来产出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显著推进了精准医学发展,既为生命科学领域树立新标杆,又通过跨尺度表型数据库与标准化技术体系的建立,向世界贡献了系统性的健康研究范式。尼科尔森介绍,下一步,团队还要克服样本收集处理的问题,从而实现更深入的国际合作。

互动环节,一名学生提问:AI能参与表型组研究各个环节吗?尼科尔森摇摇头:“AI可以进行大规模群体分析,但如果分析对象是差异化个体,恐怕就有点力不从心了,这也证明了科学家的不可替代性。”

“现在大家都在说AI,但是AI里面其实有很多不同的技术和算法,不能被混淆在一起使用或讨论。”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神经网络,一个是随机森林,这两者的表现就很不一样。在尼科尔森看来,AI是工具,但科学的核心是人类对未知的追问。

组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字

葛近文杨玉晴

摄影

浦江科学大师讲坛

责编

殷梦昊

编辑

徐沁芃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