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女儿想当导演,叶剑英却反对,直到她拍出《原野》,叶帅这才笑了 >> 正文
1988年的时候,电影《原野》特别厉害,拿到了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里头那个最佳故事片的大奖。那天晚上颁奖,女主角刘晓庆上台说了这么一句挺让人感慨的话:“你们知道吗?抗战那会儿打了8年仗,可《原野》这部电影,硬是在抗战结束7年后才让放出来的!”
不过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原野》这部电影,它的导演其实是开国将帅叶剑英的闺女叶向真。有人就好奇了:“叶元帅家的千金,咋就去干导演这行了呢?《原野》这片子,又咋就磨蹭了这么久才跟大家见面呢?”1941年的时候,叶向真在延安呱呱坠地,她呀,是叶剑英将军的二闺女。叶剑英给她取了大名“向真”,意思就是要朝着真理的方向前进,还亲昵地给她起了个小名叫“牛妞”。
在叶剑英的六个娃里面,就只有叶向真是从小被他亲自带着的,所以她小时候胆子特别大,敢和老爸闹着玩儿。有那么一回,小向真皮得很,居然给老爸的头发上扎起了小辫子。叶剑英看着她,笑着说:“牛妞啊,别闹了。老爸给你吟两句诗听听。”“太棒了,赶紧读一下。”小向真经常能听到爸爸吟诵诗句,现在他对诗歌已经有了非常浓的喜爱。
叶剑英随口说了这么一句:“出门时记得带上门,就怕牛把被子给啃了。”小向一脸疑惑地问:“哎,你说铺盖?难道牛儿还能吃那玩意儿?”村里人日子过得紧巴,棉被褥子都置办不起,只能拿稻草和麦秆凑合着当床铺。那些牛啊,就喜欢啃草吃……
叶向真小时候,一忙起来就容易忘东忘西,每次丢了东西还特别自责。这时候,叶剑英就会笑眯眯地对她说:“牛妞啊,别难过了。来来来,我给你说个事儿。”有一次,叶剑英在闲聊时给叶向真说起一个故事,他先念了两句挺有意思的诗句:“风儿一吹鸭蛋壳,钱财散去人倒快活。”“你咋想的?”向真斜着头问道。
从前有个穷学生,去北京参加考试,他坐船去,一路上没啥好吃的。他带了只熟鸭蛋,吃了好几天,连蛋壳都掏得干干净净的。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来,把他手上那空蛋壳吹到了河里。穷学生心疼地看着蛋壳在水面上漂走,叹了口气,然后就算了。
叶向真突然噗嗤一笑,打断了父亲还没说完的故事。
1947年早春2月份,胡宗南带着大批军队攻打延安。因为敌人太多,我们兵力不够,所以中共中央决定先撤走,当时才6岁的叶向真也跟着大家一起撤退。有那么一个晚上,叶剑英坐的大货车突然坏了,他没办法,只好背起女儿,靠着两条腿走路。天特别黑,路上又不好走,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爬坡。叶向真长大后说起这事:“我当时紧紧抱着爸爸的脖子。没想到爸爸一不小心滑到泥坑里了,我倒是没摔下来,还趴在爸爸背上,可我的两只手却伸到泥水坑里了,说来也巧,我还把爸爸掉的眼镜给捞上来了……”
1949年那会儿,叶剑英大将军成了新中国北平市的第一任市长,他8岁的小闺女叶向真也跟着爸爸来到了北平。到了那年秋天,叶剑英带着队伍往南去了广东,而叶向真呢,就留在京城里上正经的学校,总算是告别了到处跑的童年。过了好些年,叶剑英又回到了北京,叶向真这下子在爸爸身边过上了安稳的少年日子。
在叶向真的记忆里,叶剑英日常生活中特别温情脉脉。他热爱户外活动,比如爬山、垂钓、对弈、打球,还特别喜欢和小朋友打成一片,简直就是中南海院子里那个大家都爱的“孩子头儿”。他经常跟儿孙辈还有年轻的职员开玩笑,还给他们起了好多好玩的外号,像“老王头”、“马脸哥”、“老僧侣”、“蛐蛐老师”之类的。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乐趣的家庭环境里,叶向真变得特别阳光、特别开朗。
叶向真小的时候,在种花养草这块特别有灵性,连她老爸叶剑英都觉得,这丫头要是钻研植物学,指定能有大出息。可谁能想到,叶向真长大后,心思慢慢转到了电影上。到了1960年,她自个儿做主,悄没声地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竟然还考上了。这事儿让叶剑英知道了,心里头那叫一个不痛快,连着好几天,愣是一句话都没跟女儿搭腔。
和叶向真那一辈的开国大将的孩子们,好多都去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读书,或者跑到苏联深造,学的都是通讯、导弹、潜艇这些国家急着用人的专业。叶剑英呢,他觉得孩子们找工作,得找那种能直接帮到国家的。他觉得学电影导演这玩意儿,对国家贡献不那么直接,所以他对女儿的这个选择,心里头有点儿想不通。
七十年代那会儿,叶向真有段时间没干老本行,转而当了七年的外科大夫。到了1978年,她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凌子”,又回到了文艺圈子,干起了电影导演的活儿,在中国新闻社的电影部门拍起了纪录片。
叶向真进了电影圈后,首先就想把曹禺写的《原野》这部话剧拍成电影。这个《原野》啊,是曹禺在1937年写的,跟他的《雷雨》、《日出》一起,被叫做他早期的“三部曲”。故事说的是民国初年,在北方一个特别偏的小村子里,有个农民叫仇虎,他的地被恶霸地主焦阎王抢了,爹被活埋了,妹妹被卖了,未婚妻也被抢了。后来他从牢里逃出来,一心要找焦阎王报仇。这故事讲的是在那个又黑暗又不正常的社会里,人是怎么被扭曲、被伤害的。
《原野》这本书从出来以后,就挺有争议的,新中国成立后,它还挨了不少批评。但叶向真心里头一直觉得这是个特别棒的题材。她自己动手把剧本改了改,然后特地拿去给原作者曹禺看,想让他给点儿建议。可奇怪的是,曹禺那边一直没给她回个信儿。
叶向真跑去跟她领导,也就是中国新闻社的副社长吴江聊了聊,说她想拍《原野》这部电影。吴江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愣了好一会儿,然后才开口说:“咱们这儿一直拍的都是纪录片啊!”不过吴江不想直接回绝叶向真,所以他换了个方式说:“我这儿有二十万,你愿不愿意接这活儿?”叶向真喊道:“咱们动手干吧!”但那时候,要拍一部小成本的故事片,大概得花上80万到100万,20万那是远远不够的。叶向真没办法,只能回头找摄影师罗丹商量对策。罗丹给她支了一招:“咱们先去实地看看,拍些特别美的镜头回来,让他们一看就觉得惊艳,这样说不定就会给我们多拨点资金呢。”后来,叶向真和罗丹跑到东北的大树林子里,把电影《原野》开头的那个画面给拍下来了。没想到,吴江看了之后特别高兴,他立马就决定:“行,继续拍!”剧组一建起来,叶向真就忙活着挑演员了。她挑来拣去,觉得刘晓庆演女一号最合适。刘晓庆看了剧本后,也是满心欢喜,直接就说:“这角色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至于男一号,他们定下了走硬汉路线的杨在葆。
这部电影从1979年10月开始拍,拍到12月就结束了,总共拍了三个月,而且只花了23万块钱。叶向真后来提起这事儿说:“那时候不让我跟别人说只花了20多万,得说是个大制作。”
电影拍完之后,叶向真特地请曹禺来瞧瞧成品。曹禺一看,心里头那个乐呵啊,接着他又把自个儿的朋友们叫来一块儿看,来来回回,愣是看了七遍电影。之后,曹禺还在自个儿家里摆了一桌,请了《原野》剧组的大家伙儿。饭桌上,他这才道出了为啥之前没给叶向真回个话儿:“那会儿我哪知道叶大小姐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啊。我这《原野》已经被批得不行了,都压箱底儿了,大气儿都不敢喘。你又说要拿出来演,万一再给翻出来批一顿,我可咋整。所以啊,这事儿我没敢问,也没法拦着你们。”叶向真对曹禺说:“您看了那个之后,感觉是不是还保留了原来的意思呢?”曹禺乐呵呵地说道:“这个版本更精简了,感觉比原来的作品还要棒。”叶剑英瞧完了《原野》这部电影后,心里头算是明白了女儿的想法。虽然他嘴上啥也没说,但他那满脸的高兴劲儿,叶向真一看就懂:你做的这个人生决定,挺棒的。
1980年的时候,香港电影圈有位叫荣念增的朋友,他瞅见了电影《原野》的带子,觉得挺不错的,就给威尼斯电影节负责挑亚洲片子的马克·穆勒推荐了。到了1981年,《原野》这部电影真的就被选上威尼斯电影节,去参赛了。这事儿还挺有意义的,因为它是咱们国家第一部能进威尼斯电影节比拼的电影。
可惜啊,电影《原野》里头有段刘晓庆和杨在葆私下见面的情节,结果被一些管理部门的头头看作是男女主角乱来,就这样,电影没能在国内公映。
1988年的时候,叶向真正在香港呢,突然她接到朋友一个电话,说电影《原野》终于在国内公映了。没过多久,她又收到了邀请,让她回内地去领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奖。说起这事儿,叶向真就说:“我感觉吧,这就像是给过去的事儿补了个圆满,可能是时间一长,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吧!”拍完《原野》这部电影后,叶向真接着又导演了《风吹唢呐声》和《三宝在深圳的趣事》这两部作品。拍完之后,她做了个决定,不再拍电影了,而是跑到香港过起了隐居生活。
有人好奇地问叶向真,为啥她从没拍过一部讲述她老爸革命经历的电影呢?叶向真听后笑了笑,回答说:“我就是拍不了关于我爸的电影。以前总有人说,你是干电影这行的,导过不少片子,拍叶帅的专题、纪录或者故事片,你最有发言权,也最有条件。但我每次都说,我真的拍不了。”1983年刚开头那会儿,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叶剑英老爷子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帕金森病越来越厉害,连走路都费劲。他闺女叶向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天早晨,叶剑英正刷着牙呢,叶向真就凑到他耳边,轻声细语地说:“爸,咱们老百姓心里一直记着你们这一代人的付出,可谁也得服老,对不对?再大的英雄好汉,也不能把后代的事儿都给办了。风光了一辈子,总有要歇歇的时候嘛!爸,你是不是也该想想往后的事儿了……”叶剑英仔细考虑了女儿的意见,然后动手给全国人大写了封信。
有人向常委会提出,希望别再推荐他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候选人。没过多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回了信,答应了叶剑英的这个请求,还对他几十年来为革命做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叶剑英元帅过世后,叶向真就和老公在香港安顿了下来,一过就是好多年。转眼到了2000年新年那天,叶向真跑到新加坡去了。她在那边的一个佛教居士林,瞧见新加坡的小朋友们正一本正经地念着《弟子规》,这一下子触动了她的心弦。要知道,那时候在国内,《弟子规》这些传统文化教育可不怎么受欢迎,好多人都觉得它们是过时的老一套,没啥好学的。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叶向真到处跑遍全国,宣传像《弟子规》这样的传统文化书籍。到了2009年,在全国政协的第十一届一次大会上,她提出了个建议,希望能把孟子的生日,也就是农历四月初二,定为“咱中国的母亲节”。
叶向真老奶奶现在八十多岁了,还是中华孔子学会里管事的副会长呢,她一直都在使劲儿推广咱们的传统文化。咱们得给她送上祝福,愿她身体硬朗,长命百岁!
作者简介换个说法:我是帝哥,一个90后的上班族小伙,已经专心写东西两年了,在很多自媒体平台上都发过文章,好多都超过了10万的阅读量,特别火爆。要是你对自媒体啊、写文章啊、怎么赚钱这些话题感兴趣,或者想在下班时间做点副业、兼职啥的,那就搜一搜,关注一下我的公众号“帝哥说史”,咱们可以在那儿一起聊聊,共同进步。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