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打造“互嵌式”社区 ,让群众拥有稳稳的幸福 >> 正文

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打造“互嵌式”社区 ,让群众拥有稳稳的幸福

发布时间:2025-04-07 12:20:11 来源:多彩贵州网

时值四月,阳光和煦、莺啼燕语、繁花似锦,在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和谐社区一号楼五单元的楼下,4个邻居正一边拉家常,一边惬意地下起了象棋。今年已67岁的杨昌荣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原本他家世代居住在格凸河镇较为偏远的落科村沙坪组,住的是一栋破败不堪的砖瓦房;由于人口少没有车跑,出行只能靠步行;尤其是生病买个药就要花一天时间,小孩读书也要走很远的路,可谓是困难重重。

“国家政策太好了!2018年,我们一家3口人搬到了和谐社区,拥有一套60平方米的住房,一家人都享受到低保,一出门就有医院和学校,乘车也方便,这些大变化是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他68岁的老伴姚小碧海还被镇村建公司聘用为保洁员,每月有1100多元;社区为其分得27.5平方米的“幸福菜园”,只要用心护好菜园子,不仅能吃上新鲜蔬菜,还能节约一笔生活开支。”杨昌荣感慨良多地说。

搬出世居的大山,作别眷恋的土地。一栋栋排列整齐的楼房,一个个热闹忙碌的就业车间,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令人目不暇接,给位于格凸河河畔的紫云大地抹上了现代和幸福的色彩。

近年来,紫云县格凸河镇围绕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着眼于就业增收、医疗教育、社会融入和全面发展,不断加大后续扶持力度,有效防止易地搬迁“后遗症”,让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该镇和谐社区人口172户726人,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提升。

和谐社区居住着汉、苗、布依、黎、仡佬等民族,是一个各民族互嵌式社区。“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各族居民在这里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建设。”和谐社区党支部书记卢启瑞说,嘉和谐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构建文化、民生和治理互嵌三个体系,让一个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和谐社区呈现在居民生活中。

这是和谐社区今年力争打造成贵州互嵌式发展社区的一个缩影。

记者近日从安顺市生态移民局获悉,为加快推进大型易地搬迁安置社区融入新型城镇化政策落地,安顺市启动了平坝同心小区、镇宁景宁小区、关岭同康社区、紫云格凸河和谐社区、紫云城南社区等5个互嵌式社区建设工作;落实好新增人口住房保障、公共服务补短提质等政策,持续开展安置区环境整治,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如何把一个从偏远农村搬迁到城镇的新社区建设好?

“思想的有效融入,是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的关键一步。”卢启瑞说,社区自2018年成立以来,通过建强党建指导员队伍、抓实基层党建体系,增强社区搬迁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真正实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促进各族群众思想融入。

社区按照相应规章流程成立了党支部、居委会等组织。在工作实践中,始终做到党支部牵头、党员带头,不断强化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干部、群众心中的“主心骨”意识,团结带领群众向党组织靠拢。

社区精心打造的儿童之家、设立的居家养老服务站,让一老一小都有了专属的好去处;还有“幸福菜园”,既解决了乡愁又丰富了“菜篮子”;广场红色题材电影的播放,每季度以包粽子、舞蹈、杂技、声乐表演等活动,极大地充实了群众的业余生活……这些精彩纷呈的活动,彻底改变了以往农闲时邻里间只知闲聊家常,回家后就沉迷麻将的单调生活模式。

在医疗方面,建立“党建+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利用“健康小屋”功能平台,定期联系党员志愿者和医务人员上门服务,定期举办卫生健康培训,定期组织老弱妇幼健康体检,满足搬迁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通过建立“党建+学校+社区”教育服务沟通机制,将101名搬迁户子女转入社区周边学校就近就学,创办“四点半课堂”,建立台账收集社区儿童的兴趣爱好,每周开放2次,根据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稳就业,就是稳人心。坚持“外输+内销”的方式解决就业难题,开展“集中式”输送,组织到广东、浙江等地稳定务工249人;成立苗族服饰纺织加工厂等民族特色就业车间,带动30名搬迁户劳动力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1.8万—5万元;成立紫云自治县世聚永乐商贸公司,壮大劳务队成员规模达50人,承接县域范围内以工代赈项目10余个,今年以来劳务队共增收60万元,成员人均增收万元以上。在社区内开发楼道管理、巡逻员、网格员、环卫协管、社会治安协管等公益性岗位84个,优先帮助无法离乡、无业可就的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实现“1户多人”就业目标。

2023年,在南沙区的对口帮扶下,投入了50万元的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实施了格凸河镇2023年和谐社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主要带动和谐社区(羊场村)残疾人129人,覆盖受益全镇残疾人765人;更好地服务基层残疾人,打通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

用活现有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利用安置点公共区域共划定停车位66个,建立盈利的智慧停车场,取费标准小车2元/小时、大车5元/小时,每月可实现收益500元;利用社区红白喜事办理的炊具,在社区内无需求时面向市场进行出租,每次出租费用约为500元;利用社区门面出租,将空置的48间2800平方米的门面,按照4元/平方米的价格对外出租(针对社区居民2元/平方米价格优惠出租),预计每年可产生4.56万元收益。2024年通过门面租赁、餐具出租和停车场收费,实现集体经济累计增收15万元。

格凸河镇党委书记叶博文表示,下一步,将从社区群众诉求着手,完善运转机制,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智慧社区;通过精准化服务,辐射到周边社区;通过不断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扩面增效。通过示范引领,发挥群众主人翁意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由“干部干,群众看”转变成“干部带着群众加油干”的良好局面,进一步积蓄社区治理的磅薄力量。借助羊场红军公园这块牌子,充分发挥红色特色优势资源,坚持在文旅产业上下功夫;秉承积极把红色文化发扬好、传承好,让红色文化走出去的信念,将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企业”系列活动;深耕研学品牌,构建红色教育新阵地。发挥红军公园建设优势,全力打造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成立小小解说员队伍,讲好红色故事。在现有的资源上,把红色文化这张名片利用好,争取更多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拟建一个红军公园纪念馆,同步拓展民宿业态、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沿线红色氛围营造等。坚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理念,不断提高村民对乡村振兴和红色旅游的认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

多年来,通过持续实施“乐业安居”工程,格凸河镇锚定群众增收的核心目标,引龙头壮产业、抓就业保民生、善治理强服务,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新型城镇化一体推进。从“搬入”到“融入”,舒适的环境、便捷的生活、贴心的帮扶,让搬迁群众卸下“包袱”,融入新环境、奋斗新生活,阔步奔向安居乐业的幸福新生活。

作者:谭力编辑:张小维责任编辑:陈泽赟终审:谭力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