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关键五年,黄淮海种业如何崛起 >> 正文

关键五年,黄淮海种业如何崛起

发布时间:2025-05-13 00:40:33 来源:瘦子财经

企业成长,行业进步,种业振兴。

5月12日,黄淮海种业企业座谈会在河北省辛集市举办。农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以及来自河北、江苏、河南、山东、天津、新疆、山西等地30多家种业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黄淮海地区种业创新与协同发展大计。

“本次活动形式新颖、内容充实、效果良好。”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原二级巡视员李联习表示,希望以此为新起点,未来继续加强协会之间的学习借鉴与沟通协调,推动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良性竞争。

适应时代要求

共享资源拓展合作

在黄淮海片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我国最大的小麦和玉米主产区,孕育了一大批种业企业及加工、机械等企业涵盖产业链各端。

当前,我国种子企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专、小而不精的状况正在加快转变。种业优势企业群体作用逐步显现。2023年,农作物种子企业资产超1亿元的企业587家,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企业272家。

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指出,2025至2029年是“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时期。精准扶持和优化环境一体推进,加快培强育优一批高水平种业企业,是今年种业发展重点之一。

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将正式实施。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理事会主席崔野韩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植物信息保护条例的修订,各企业要加强对品种保护的申请、运用、维权等管理工作。

崔野韩表示,我国对实施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作出安排,明确分类、分步实施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国务院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以目录形式确定具体实施范围,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许多县市的地方面粉厂对优质小麦的需求量很大,收购的各类小麦混在一起,面粉厂指标很难稳定。”“小麦种业价格存在恶性竞争,小麦种业振兴,还需要企业品牌、产品、服务都跟得上。”会上,多家种业企业围绕品种培育、合作交流、企业经营、育繁推一体化等方面展开交流,互相借鉴。

“协会是企业的娘家人,愿意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崔野韩说。行业协会在服务企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制定行业标准、维护会员权益、反映行业诉求、调节贸易纠纷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功能。江苏省、山西省、河南省、新疆、天津市等种子协会等国家级及省级种子协会代表积极参与交流,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为推动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理事会主席崔野韩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原二级巡视员李联习

河北省种子协会秘书长、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所研究员毛沛主持会议

加力育种研发

培育抗病节水高产品种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核心产区,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使命。

当前,季节性干旱、倒春寒、干热风等自然灾害日益频发,各大麦区的茎基腐病、赤霉病、条锈病等病虫害都有加重趋势,防控压力不断增大,要选育稳产广适品种。

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伯桥表示,以扬麦等品种所含抗赤霉病基因为基础,聚合主效抗病基因,多组合大群体选择,能够协同提高抗病性和丰产性。张伯桥提出,要开发更多抗性基因,并加强上下游单位合作。研究应用中还需重视抗病基因与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剔除不良的连锁效应。

多点联合鉴定是条锈病、赤霉病等鉴定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保障。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刘太国指出,当前我国存在审定标准与抗病鉴定标准术语不一致、自然发病与人工接种鉴定不一致等问题。刘太国建议,加强抗病鉴定站基础建设与能力提升,打造抗病育种高通量与自动化筛选平台,实时监测新动态、新病害,并将茎基腐病等纳入鉴定参数。

种植抗旱节水品种能比一般品种增产30%以上,有利于平衡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研究员张文英指出,如何鉴选、培育抗旱节水品种(系),建立科学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

目前,张文英团队已创建了全生育期DRI为核心指标的谷子、小麦和玉米抗旱性、节水性鉴定指标体系,制定了国内第一个“农作物品种抗旱性鉴定规程”,创制了小麦节水性评价和谷子抗旱性鉴定评价体系,形成行业标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小麦节水性、谷子抗旱性鉴定行业标准。

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专家张伯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刘太国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研究员张文英

多家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发言:‍

作者丨陈迎‍‍

摄影丨谭家富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阅读下一篇/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