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拥抱消费新场景”系列报道|山西:采煤区变身消费新磁场 >> 正文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冯铁飞)在山西省有不少因煤矿而兴、但也因此而困的地区,历经多年转型发展,很多地方如今已成为景区或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有的还是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这些地方的蜕变之路,是新时代资源型地区摆脱“资源诅咒”的生动实践,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样本。
从靠煤吃饭到转型文旅
桃林沟村位于阳泉市区西北2公里处,总面积1.86平方公里,曾是典型采煤区。上世纪90年代,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长期依赖煤炭的发展模式逐渐让当地生态环境恶化。2013年,桃林沟村出让煤矿,全面转向文旅融合发展。村里依托千亩桃园,多年来打造了桃花源里公园、桃河民俗文化园等核心景区,形成集观光、采摘、游乐、休闲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昔日荒山秃岭如今变成生态乐园,绿化覆盖率达80%,成了山西省内外闻名的打卡地。
今年以来,记者数次前往阳泉市平坦镇桃林沟村的桃林沟景区进行走访。
沿路从桃河民俗文化园的石阶拾级而上,走过几处古色古香的院落,一个以明清建筑为风格打造而成的商镇便展现在眼前。道路两旁的商户伸出的展旗让人目不暇接,街头来来往往的人群欢声笑语。
穿插在桃林沟景区的表演。
在饮食作坊店铺区,游客或坐在路边的椅子上,或在店内品尝美食。景区内不时还有表演团队为游客表演民俗节目,引得游客纷纷驻足观看。
在味口福饺子云吞店,店主付洁正在抓紧时间包云吞。她告诉记者,去年4月份她开了这个店,由于坚持亲手制作,原料严格把关,店里口碑一直很好,有时人一多云吞就不够卖了,所以一有空闲时间就得赶紧包。
付洁在包云吞。
从桃林沟民俗文化园上山到商镇再到民俗演绎区,逛完山上的桃林,还可以再到山下的桃花源里公园、游乐园、水车文化园游玩。如果游客想要仔细游览,感觉桃林沟一天都逛不完。
阳泉桃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史健培表示,今年景区推出了水车文化园,造型各异的水车分布于桃花源里公园,日均接待量突破了6000人次。在水车文化园,玻璃水滑道、马术表演、儿童娱乐区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园中造型各异的水车遍布也有很多游客打卡。由该村村民组成的表演队更是锦上添花,处处出彩。年纪大些的演员在广场和各处商业区表演民俗节目,时而还有年轻人在水车旁边表演现代舞蹈,还有精彩的古装独舞。表演到尽兴处,有的游客也不由得参与到舞蹈中。
穿插在景区的表演。
向水车文化园的西北方向走去,远远就能听到观众喝彩、马蹄声声。桃林沟今年新引进了特技表演节目“三英战吕布”马术表演。演员们骑在马背上时而激烈拼杀,时而展现马术特技,随着剧情发展,表演引得现场观众掌声、惊呼声此起彼伏,燃爆全场。
精彩的马术表演。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增的这些沉浸式民俗表演,使游客在桃林沟停留时间延长至8小时以上,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40%。
矿场蜕变成康养小镇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的乌金山原名龙王山,明代因当地发现煤炭,煤炭素称“乌金”,遂更名为乌金山。乌金山镇小西沟村曾有一处废弃矿场,面积广阔。如今,历经多年精心打造,这里已蝶变为绿树环抱、繁花似锦的小西沟文旅康养小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养生服务于一体。
俯瞰小西沟文旅康养小镇。
6月21日,记者从太原市驱车30公里抵达小西沟。从太原市长风东街向东驶入东山,循着景区指示牌,很快便抵达这座古建与现代建筑相得益彰的小镇。漫步其间,错落有致的街巷里,小吃区、非遗展示区、露营区随着游客的脚步展现。游客们在标志性景观前驻足留影,孩童嬉戏的欢声笑语回荡耳畔,勾勒出一幅闲适惬意的生活图景。
在非遗展示区,来自浙江东阳的木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史炫杰正专注于创作“百鸟朝凤”。店内,几位游客饶有兴致地观赏着精美的木雕作品。史炫杰表示,自己已在此扎根七八年,尽管在平遥古城、太原阳曲青龙古镇均设有木雕店,但他尤为钟情小西沟宁静悠然的环境与浓厚的文化氛围。如今,众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小西沟拥有专属工作室。小镇内还汇聚了漏鱼儿、泥屯小米饭、徐沟灌肠等丰富多样的山西特色美食,令人大饱口福。
史炫杰在刻制作品“百鸟朝凤”。
傍晚时分,小镇南边的露营地迎来浪漫时刻,一对新人正在此拍摄婚纱照。绿草地上,鲜花簇拥的拱门与造型别致的大气球相映成趣,摄影师不断调整角度,定格甜蜜瞬间。此外,小镇高处的“天空之境”作为小镇必去的网红打卡点,备受游客青睐。这片由玻璃铺设的区域,地面与东墙平整如镜,将天空、山峦、树木及游客身影一一倒映。每当夕阳西下,游客立于此处,西边群山连绵,远处太原高楼林立,在暖色调夕阳的渲染下,天地交融,虚实相映,构成如梦如幻的绝美画面。
新人在小西沟拍摄婚纱照。
游客在天空之境打卡。
采煤区升级万亩生态园
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的万亩生态园,曾是上世纪太原重化工基地的核心地带。巅峰时期,采煤、洗煤、焦化等企业密布,形成大面积采煤沉陷区,也成了城市主要污染源。2006年,西山万亩生态园建设工程启动,太原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清除煤场、填埋垃圾,通过土地平整、洼地改造和植被栽种,搬迁不适合居住的村庄,将工业废墟重塑为生态空间。如今,生态园有10公里长的游览主干道,昔日的采空区、煤场、垃圾场已蜕变为绿树成荫的休闲胜地,成为真正的城市后花园。
记者于2025年(上)和2010年(下)在同一角度拍摄的万亩生态园。
6月22日,记者在生态园走访时偶遇两位江苏游客。“几十年前在太原工作时,这里到处是煤灰,现在竟成了青山绿水!”曾亲历太原工业旧貌的他们退休后特意重返故地,而眼前乌金荒漠变生态绿洲的景象则让他们大为震撼。一处观景台旁,一众年轻人围坐弹唱,游客们品茗听歌,不时为精彩的表演鼓掌叫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随处可见。这正是山西省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悉,山西已累计建成244座智能化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达60.48%,2027年将基本实现煤矿智能化。生态修复领域,很多地方坚持采矿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比如朔州市平朔矿区复垦土地7万余亩,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
几十年栉风沐雨,山西用智慧破解发展难题,在采煤沉陷区与废弃矿场上书写出一个个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故事,持续激活生态与文化价值,奋力描绘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