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暴雨中徒步三小时进山为撤离群众送物资|丹寨县排调镇抗洪救灾一线见闻 >> 正文
6月28日,丹寨县排调镇遭遇强暴雨袭击,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强暴雨如猛兽般席卷全镇。汹涌的洪水、频发的塌方让沿河两岸而建的岔河村瞬间陷入危急。
排调镇党委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岔河村村民紧急撤离。惊心动魄的撤离行动还未结束,中午12点,排调镇与岔河村之间的通讯突然中断,所有联系戛然而止,岔河村成了一座与外界失去联系的“孤岛”。
“乡亲们都安全撤离了吗?塌方阻断道路,大家没有吃的怎么办?”镇办公室里,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
作为对当地情况极为熟悉的干部,王珍荣深知岔河村村民此刻的困境。他立即向领导汇报,主动请缨组建物资运送小队。考虑到任务的艰巨性,他挑选了三名年轻且能吃苦的同志——王长江、潘仕再、马驰。
“这次任务危险又艰难,但乡亲们等着我们。每一分钟的等待都可能带来不可挽救的后果,再难也要把物资送进去!”出发前,王珍荣语气坚定地说道。
“再难也要把物资送进去!”三位年轻同志斩钉截铁。
一箱水、两箱方便面、三箱面包,一把镰刀,每人背着超25公斤的物资,奔着群众的撤离地点,一头扎进暴雨肆虐的大山之中。
王珍荣心里清楚,通往岔河村的道路,因暴雨变得危机四伏。
“开头,我还跟大家伙摆摆龙门阵,缓和气氛。两公里后,信号中断,暴雨中的前路变得更加未知。大家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王珍荣说。
全程十几公里的路上,46处塌方横亘其中,泥沙、巨石、树枝,超过一半的塌方处淤泥齐腰深。为了安全通过,队员们砍来树木铺在淤泥上,手持自制的拐杖试探前方路况,相互搀扶前行。
塌方处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过了塌方大家就小跑,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尽快将物资送到乡亲们手中。
三个半小时,四人在撤离地点的100米处,遇到了两位村民——黄耀兵、陈光义。
“我们想去找你们报信,都找不到路,你们竟然背着吃的进来了。”二人既感动又惊讶,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在撤离地点——一处废弃的小养殖场,村民们正围着篝火烤着湿透的衣服。
看到浑身湿透、背着物资的四人到来,大家纷纷起身,两位80多岁的老人靠前,拉着四人的手哭出了声。
此刻面对着乡亲们,王珍荣强忍着泪水安抚道:“大家不要怕!有我们在,有党委政府在,有强大的国家在!”
说着,队员们迅速拿出笔记本,仔细查点人数,一一记录村民的身体状况和需求。此处撤离点共16人,其中两名80岁以上老人,一名孕妇。
失联前得到的信息:村里的大桥被水淹没,河两岸村民分别往高处撤离,全村共撤离48户60多名村民。
“河对面群众的情况怎么样?”王珍荣安排一名干部留下,带着两位干部和5名年轻村民,背着物资,沿着陡峭的小路返回查看。
下午5点,河流水位下降至桥下,具备了通行条件。队员们协助河对面的群众寻找高处村寨的亲戚投靠,并与村支书汇合,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又返回未被淹的农户家中,帮忙捡拾被子、大米等生活用品上山。直到完成所有安置工作,疲惫不堪的队员们才终于拖着沉重的步伐返程汇报工作。
他们回到镇上,已是深夜。看着办公室里焦急等待的同事们,4人满眼的疲惫透着欣慰。这一路的艰难险阻、这一路的惊心动魄,将“人民至上、生命之上”具象化。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余光燕
编辑戴正国
二审李丽
三审周灿璧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