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黎平县腊洞村:让林下聚宝生金 >> 正文

黎平县腊洞村:让林下聚宝生金

发布时间:2025-07-02 03:00:16 来源:当代先锋网

清晨,黔东南州黎平县茅贡镇腊洞村还笼罩在薄雾中,村民吴祝香背着竹筐,大步流星地走进后山茯苓产业基地。

“别看它长得不好看,贵嘞。”随手拿起一个沾满泥土的茯苓,吴祝香用手轻轻地拂去褶皱间的泥土,“去年卖这个,我家增收2万多块钱,今年村里请了技术专家来指导,茯苓长得比往年都壮实。”

连日来,腊洞村茯苓基地十分热闹,一个个圆润饱满的茯苓被人们采挖出来,摆满林间地头。腊洞村党支部书记石昌英小心翼翼地将茯苓放进竹筐,装满之后与村民一起抬到一旁过秤。“这几年销路稳定,茯苓的产量和品质也一年比一年好,大家有干劲儿。”

从“土疙瘩”变“致富宝”,村民笑开颜,变化还要从几年前说起。

朱法庭帮助群众收茯苓。

2021年,石昌英放弃在县城的工作,回村担起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重担。彼时,黎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干部朱法庭已到腊洞村驻村3年。虽然村里各项工作大大改善,但产业发展仍然薄弱。

“年轻人往城里跑,村里人越来越少。”“搞产业?咱们这穷山沟能搞出啥名堂……”老党员吴安评回忆,村里开会,只要一提发展产业,村民质疑声不断。

没人支持怎么办?“硬着头皮也要上。”石昌英是个不服输的性子。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和多次群众会商讨,结合腊洞村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村“两委”决定引进公司,发展茯苓产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养生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前景可观。”

“订单我来谈,技术有企业兜底,大家只管放心种!”为了给村民吃下“定心丸”,石昌英每天拉着和村干部、驻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

一开始,不少村民担心销路,石昌英就当场打电话对接销售事宜,打消村民后顾之忧。很快,茯苓基地在腊洞村顺利落地。

吴安评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自家地里试种了8亩茯苓后,一日三餐后都要到地里看看长势,做好“生长笔记”,村里请来技术专家上课,他也一节不落。

庄稼人对种植技能的学习总是很快。吴安评细心钻研,摸索出的林下立体种植法亩产比常规种植高20%。第二年,周边10余户村民跟着改种,户均增收8000余元。

产业发展初露锋芒,如何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利益联结则是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朱法庭提出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党支部统筹引领、合作社与公司协同管理、农户深度参与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推广订单式种植,推动农产品生产、供应、销售全链条一体化发展。

村民周宏君把自家25亩林地流转给合作社,平时没事就到基地打工,学习种植技术。“这个技术比较简单,种茯苓也不占用耕地,我家就种了几亩,采收之后直接卖给合作社。”

脱贫户吴选章算清经济账后,果断选择土地入股,还应聘上了产业基地管理员。“把林地租给合作社可以拿租金,年底有分红,现在又在‘家门口’上班,对我来说再好不过。”

茯苓产业发展季节性解决了160余人就近就业需求。今年,全村200余亩茯苓预计采挖23万斤,销售额70余万元,发放劳务工资18万元。

如今的腊洞村,在“党建红”的引领下,“产业绿”蓬勃发展。茯苓产业不仅让曾经的荒山焕发出勃勃生机,还让村民收入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将继续用好资源禀赋,不断挖掘林下产业经济价值,进一步盘活林地资源,做活‘林’经济,提升‘林’效益,让‘林’生态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朱法庭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华姝

编辑张良胜

二审张齐

三审陈诗宗

猜你喜欢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