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专访苏童|从逃离苏州到为故乡骄傲,文学里的城与人从未分离 >> 正文
7月5日,著名作家苏童携其沉淀多年完成的最新长篇小说《好天气》来到2025江苏书展中心舞台,与读者见面。聚光灯下,这位从苏州走出、在南京扎根的作家,将半生对故土的复杂情愫与新作的时代关照娓娓道来,字字句句,皆是城与人的交织回响。
故乡苏州:从逃离者到骄傲的拥抱者
“小时候想逃离苏州,住在城北,那时候的苏州很小,我觉得我的世界应该大一点。”苏童的思绪飘回少年时代。为了这个“大一点”,他高考志愿填写的全是远方城市,最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然而命运流转,大学毕业后他重回南方,1984年进入南京艺术学院,从此开启了“从苏州人向南京人的转变”。
如今,回望那份年少时对苏州“狭窄与小”的“厌烦”,已在岁月里沉淀为深沉的骄傲。他笑谈当下火爆的“苏超”,尤其是7月5日当天,“苏超”第六轮焦点战——南京vs苏州,一句“我都支持”的背后,是对两座融入生命之城的深厚情感。他甚至分享了一个充满童趣的秘密——狮子林的某处,还藏着他儿时刻下的名字,那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苏州印记。
苏州与南京,故乡与他乡,逃离与回归,宏大叙事与市井烟火,都在他的文字里达成和解。文学成了苏童连接过往与当下、自我与大时代的桥梁。
“苏超”热与文化记忆:烟火人间的奇迹
谈及席卷江苏的“苏超”热潮,苏童认为,比赛已超越了竞技体育本身,下沉到百姓群体,“如此火爆的群众运动,简直是奇迹”。浙江人专程跨省观赛的景象,被他视为“一大幸事”。
这种对民间活力的赞叹,或许源于他自身深刻的城市文化记忆。他回溯了1978年苏州第一届书市:玄妙观化身为临时书展,新华书店柜台挤在“收租院”的塑像群中。少年苏童挤在长队里,轮到他时,文学书已经卖完了,营业员扔出了一本《微积分》。道观、塑像、人流与错位的书本,共同构成了他脑海中光怪陆离又无比鲜活的“第一次书展盛况”。
“活动要制造热点,如果没有热点,就要有需求。”苏童说,“苏州这个地方还是很有文学需求的,在我小的时候,苏州的大街小巷就会传出评弹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故事也在街巷间传遍。”
新作《好天气》:为消逝的城乡交响立传
“《好天气》虽厚,看进去了就会很薄。”苏童表示,这部小说将舞台置于中国社会剧变的上个世纪70-90年代,聚焦苏州近郊,是“献给郊区的一首挽歌”,刻画了如今已罕见的“农田在烟囱之下”的独特景象,记录了那个工人与农民生活紧密交织的时代。
小说结构精妙,以一口池塘为界,东边的“塘东街道”代表城市,西边的“塘西村”象征乡村。无论是地理空间、人物关系还是整体架构,都充满对称性,隐喻着城乡二元对立中的交融与张力。
当被问及永恒的创作母题,苏童的回答简洁而有力:“我写小说,永远都是围绕人性、家庭、人际关系、成长。”
谈及苏州的变与不变,他笑称,变,在于苏州“跟着全中国社会发展的步调在变”;而不变,则在于苏州人深入骨髓的“好吃”与“刁钻”的胃口——一种对生活精致滋味恒久的执着与热爱。
江南时报记者钱月明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