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张译为何暂停高产?演员突围困局待解 >> 正文
“高产影帝”张译:从巅峰息影到自我突围,演员的路该如何走?
“我演得最多的时候,自己都快烦了。”张译的这句话,比他的息影声明更让我感到意外。《以法之名》刚刚热播,他又一次站在了大众聚光灯下。可就在此前,刚收获第二座华表奖影帝,他却悄然按下暂停键,选择“慢一点”。
这份潇洒,听上去像是清醒的自保,但也免不了招人非议。有人觉得他不懂把握热度,也有人说他是在“耍大牌”。但如果你看到张译在《以法之名》里那种用力撑开的表演方式,再结合他频繁选择类似角色后的疲态,或许会更理解他的选择——这不是逃避,而是重启。
理想与现实的夹缝:张译的“高产”困境提起这十年的张译,“高产”两个字几乎成了他的标签。从《士兵突击》的史今,到《狂飙》的安欣,再到各种公检法、基层干部,电视里随时能刷到他的脸。
他演得太多,而观众也看得太熟悉。熟悉到什么程度?只要看到张译穿制服往那一坐,气氛一变,台词一出口,观众心里第一时间就亮起了剧本的“提示框”:“又是那个熟悉的人,又是那种正气又隐忍的劲头。”
张译当然不是不知道。有采访时他甚至直接吐槽:“这几年演这些角色,我自己都觉得腻了。”但作为演员,接戏有时不是“我想演什么”这么简单。流量、制片方、行业惯性,都像看不见的手,把已经成功的人推上更高强度的“流水线”,有人怕错过机会,有人怕被遗忘,谁都在卷。
但观众变了。现在的市场和十年前不同了,主角光环和热血正义不再无懈可击。观众更想看角色的裂痕、人物的复杂,也希望演员能“推陈出新”。有意思的是,对张译的批评不仅仅是“拍太多”,更是“演得太像”,觉得他从一个角色“搬”到了下一个,只换了台词和工作证。
在《以法之名》里,他饰演的检察官洪亮,依然是正派、坚毅,但是加了一点“生活小男人”的调料,比如夸张的东北口音、软萌态度,对妻子百依百顺。可这些自我加戏的“创新”,在部分观众反倒显得有些刻意。有人说张译拿捏人物的劲道太重,反而生硬,跟早年间那种沉静、自然的表演不一样了。
同质化与突破:演技的边界,演员的自省
张译的“同质化”困局,恰恰反映了一批实力派演员的两难。成名之后的角色邀约往往倾向于“保险”,观众喜欢,市场也买账,制片方自然会首选已经验证过的人。但长此以往,演员自己的表演空间被极度压缩,每一部戏都像是自己之前角色的“平行宇宙”,用力太多,反而捆住了手脚。
这不是张译一个人的烦恼。比如张国立、陈道明这些“老戏骨”,他们虽然产量不高,但骨子里都极其谨慎,宁缺毋滥。而近年一些流量小生、小花,忙着接戏刷脸,头几年还能满足市场需求,后来就一个个淹没在同质化浪潮里。
张译不像资深戏骨可以任性“挑肥拣瘦”,却又不甘心演艺生涯变成毫无变化的枯燥重复。他选择“息影”沉淀。他说:“演员不能离开生活,否则永远都是纸上谈兵。”这是压力下的妥协,更是一次带点孤注一掷的自我保护。重拾生活、体验人间烟火,哪怕代价是失去一时的流量热度。
谁在期待“再好一点”?观众的审美升级与行业焦虑
张译的暂别,投射出整个行业的焦虑。曾经“高产即安全”,现在不等于“永远受欢迎”。行业转型、资本趋利、观众重口味,外部因素左右着演员的一步步选择。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张译的暂停,是放弃,还是破局?
剧集热评区里就有网友说:“再喜欢也不想看他同一种演法了。”也有人表示理解:“每个人都需要休息,尤其是在这么高强度的生产线里。”实际上,大众期待演员永远“再好一点”,但很少有人能体会到日复一日饰演雷同人物背后的职业倦怠。
张译的沉淀,是自救,也是提醒——演员不是生产工具,创作也该有起有伏。以热情为燃料,等同于消耗,两次华表影帝的勋章,既是高光,也是他“跑太快”的最好注解。
下一幕,观众真正想看什么?
张译能不能再回巅峰,其实没人能断言。就像《以法之名》这样,剧情与表演即便遭遇吐槽,依然架不住资本平台的强推。观众未必买账足够多,但张译的号召力还在。
或许等他真正“生活”了一阵,带着对角色的新体悟归来,我们会看到那个层次更丰富、更松弛的张译;也可能他会选择更小众、更实验的剧本,彻底跳出舒适区——就像他这次息影,不是放弃热爱,而是修正航向。
你怎么看待演员的“高产”与“审美疲劳”?如果你是张译,面对机会、热度和自我成长,你会怎么选?又或者说,作为观众,你更在乎演员的花样百出,还是久违的自我突破?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也许,真正的好演员和好观众,都在等那个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