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当年她若饰演林黛玉,陈晓旭的经典或将改写? >> 正文
这事儿,说出来真挺玄的。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一推出就火遍大江南北,至今还被认为是国产剧的顶峰之作。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成了无数人心里的“白月光”——那种清冷又孤傲,眉眼之间都像写满诗的姑娘。她的每个细微表情,都让人感受到那种“病娇”的微妙气质,完全成了教科书级别的演绎。
但你知道吗?当年差点演林黛玉的,根本不是陈晓旭,而是董智芝。
没错,就是那个在83版《西施》里,成了女神级别的董智芝。她长得温婉清丽,仿佛江南水墨画里走出来的女子,一眼望去就能把人拉进一场悲剧。你说,
这样的美貌和气质,演林黛玉不够吗?
现在很多人就琢磨,如果当年导演真的选了董智芝,陈晓旭的“林妹妹”经典会不会根本没法诞生?
这问题很犀利,不是简单比脸蛋儿,更多是魂魄哪个更打动人心。
当年导演王扶林就是个挑剔的,他选演员讲究“先看神韵,再看外形”。林黛玉这个角色尤其难,得瘦削、灵气、冷艳中还带点脆弱和诗意,更关键的是要演出她那种近乎疯狂的情绪。这个角色好比找“千里马加宝马”,哪儿这么容易碰上?
董智芝的照片一直摆在他办公桌上。那会儿《西施》刚播完,她人气蹭蹭往上涨,颜值和气质简直无敌。眉如远山,眼神像秋水,声音娇嫩得恰似幽兰,连观众都觉得她就是那种“沉鱼落雁”的绝世美女,没对手。
王扶林心里其实想过:“要是她来演,倒是没人能拿‘不够美’的毛病说事儿了。”
可,《红楼梦》不是一场短跑,得耗三年时间慢慢打磨。董智芝当时24岁,已经小有名气,这个时间点接林黛玉,可能会影响她的事业路线,资源分配都会出问题。她不一定愿意冒这个风险。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她年纪稍微大了点。林黛玉只有十六七岁,那种“垂眉一笑,春风不敢近”的少女感,董智芝虽然有气质,但能不能演得出来,导演其实没底。
王扶林选择了陈晓旭。她只是个刚寄来照片的新人,甚至会写几首诗,完全像林黛玉本人啊。
导演赌了这把牌。
陈晓旭不是最美的那种,但她“懂”林黛玉,多过外形。
现在回头看87版,《红楼梦》里那个林妹妹,大家都说她眼神里有诗意,动作、神态像是活在古书里的女子。可当时争议挺大,有人直接喷:“这算林黛玉?脸色苍白得吓人,眼白明显,三白眼只一瞪就破坏氛围。”还有更刻薄的:“东北人能演江南人?书里说林黛玉是带病的美人,不是苦瓜脸。”
讽刺的是,正是这些“缺点”才让陈晓旭大火起来。
她本身就是个爱写诗、身体弱的小姑娘。她不只是演林黛玉,更像是把自己变成了林黛玉。拍《葬花》那段戏,她哭着念诗,真的是把自己全部情绪都掏出来了。曹禺评价她:“梅兰芳之后,我见过最棒的林黛玉。”
她没有董智芝那种光彩照人的脸蛋,但她有一种狠劲——能让林黛玉活成带着血色的一首诗。
那董智芝就真的不适合演林黛玉吗?其实未必。
董智芝演《西施》的时候,那种命中注定的悲剧感,是天然的。
她不靠花哨的表情撑戏,而是靠脸部肌肉的放松和眼神里的空白。你想象她回眸一笑,那笑容不是讨好你,而是自带故事,像在说:“我知道我美,但这美最后会伤害我的命运。”
这种心态,和林黛玉“不怕死,只怕没人懂”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如果她当年真的演林黛玉,可能会带来一个更倔强、更鲜明、更锋利的版本。少了陈晓旭那种“要死要活”的娇弱,但多了一种“美得狂傲、怼人也带风”的气场。
说不定,有些人会更喜欢这种“火力全开”的林黛玉。尤其现在审美多元,这样的林妹妹,说不定会更有市场。
一个成了经典,一个成了遗珠,这样公平吗?
说句刺心话,演林黛玉本就没绝对公平。有人接了角色,成了神话;有人没演成,只能被记住一句“本来可以”,永远没机会翻身。
陈晓旭选中出演林黛玉,三年苦演后退出娱乐圈,皈依佛门,最后因病去世,仿佛被角色彻底吞没了生命。
董智芝错过机会,避免了被一角色压垮的命运。她活得轻松,不用承受被影子困住的烦恼。
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陈晓旭和董智芝,各自活成了属于自己的“林黛玉”——一个活在屏幕上,一个活在观众的想象里。
都成了传奇,只是有人光芒四射,有人留在遗憾里。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