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黔进先锋·贵在行动】做强牛产业 过上“牛”日子 >> 正文
仲夏清晨,铜仁市德江县平原镇坳田村的肉牛养殖园区已是一派忙碌景象。牛舍里,养殖户董仕阳将搅拌好的青贮草与玉米粉推进牛棚,壮硕的西门达尔牛津津有味地享用着早餐。“以前在外打工东奔西跑,现在养牛一年有几十万元的收入呢。”董仕阳笑眯了眼。自2005年以来,他的牛舍养牛规模已从最初的16头,发展到现在的年出栏50头,家里盖起了二层小楼。
在坳田村,像董仕阳这样的养殖户还有很多。这个曾经因山多地少、土不成块田不成丘,被列为三类贫困村的地方,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养殖名村。
乡村要振兴,群众要增收,产业必须选准。
坳田村党支部书记彭洪刚介绍:“我们摸排了200户村民家的劳动力、资金、场地、意愿等,根据摸排情况量体裁衣,鼓励家庭农场和小散户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利用自家圈舍或改造闲置房屋养牛,由支部找技术、找资金、找销路。”
坳田村探索“支部+合作社+园区+农场”和“党小组+党员+农户”的结对包保服务机制,成立德江坳田强盛农牧有限公司,组建养殖合作社,引进了1家有实力的肉牛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标准、种牛冻精支持、保底价收购,合作社组织农户按标准养殖。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行1名村干部带动5名党员、1名党员带动10户农户的“1+5+10”模式,明确由村干部带头学技术、跑市场,党员负责技术指导、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工作,提供从技术指导到市场销售全程支持。
实际发展中,坳田村党支部把全村按地域划分为5个养殖网格,每个网格配备技术员和市场联络员。技术员由该网格的“土专家”或对接的科技特派员担任,定期到户巡诊,查看牛的健康状况,指导防疫、配种、饲料配比等养殖技术;市场联络员由村干部或党员中的能人担任,负责收集市场信息、对接外部客商、组织统一销售,把服务做精做细。
为进一步降低发展风险,合作社主动出击,与周边肉牛交易市场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成为其优质供应基地,并积极对接大型肉牛加工厂,发展订单农业。
利用项目资金,村里还建成了年3000吨的有机肥加工厂,由德江坳田强盛农牧有限公司运营,形成“种草—养牛—粪便加工有机肥—种草”的生态闭环。“牛粪集中收集,经过发酵处理,变成高品质的有机肥,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延伸了产业链。”彭洪刚介绍,去年,村里的有机肥卖了1000多吨,销售额超过80万元。
“以前大家想要买饲料得各寻门路,价格压不下来,牛病了只能干着急。现在合作社统一采购优质饲料,兽医随叫随到,连牛粪都有专车收走!”曾经最难处理的牛粪,竟还能卖钱,村民董伟眉开眼笑。
实践中,坳田村牛产业形成了“六统一分”的发展机制,即统一技术培训、饲料供应、疫病防控、登记管理、粪污处理和销售对接,分户自主养殖。2024年,坳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余万元,肉牛存栏820余头,出栏1700余头,饲草种植600余亩。现在,村里还收集周边村农户种植的玉米秆等做青储饲料,有效减少了火灾风险、降低了养殖成本,每年可加工有机肥800余吨,销售精饲料1000余吨。
“党支部领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我们将继续鼓足牛劲儿,充分利用现有资产资源,引导更多群众种植饲草,发展肉牛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群众收入一年比一年牛。”彭洪刚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牟元媛
编辑孙蕙
二审张齐
三审孙晓蓉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