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新发路观察+丨从新民大街到人民广场,开放的长春就是不一样! >> 正文
7月,盛夏时节。
长春不一样了!
月初,长春市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焕新启幕。
在很多长春市民还在回味那两天的盛况的今天,7月20日,又一则重磅消息“引爆”了长春人的朋友圈。
7月21日早8:00,人民广场地铁站D口将正式开通。
开通后,乘客可从该口直达人民广场中心广场。
看似普通的新闻,为啥能这么受关注?
因为,这是人民广场时隔22年再次向市民和游客开放。
在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中,这两件事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
它们共同勾勒出长春城市文化气质的全新轮廓,彰显出强烈的人民情怀。
作为长春“土著”,7月20日下午,中国吉林网记者通过还在为开通做最后清扫工作的人民广场地铁站D2出入口进入了久违的人民广场。
走出地铁站口,记忆中葱葱郁郁的树木依旧;
长春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高高耸立;
与记者一样闻讯提早赶来的几名市民、游客冒雨走在石板路上……
时光在这一刻仿佛定格了,一切看起来,如旧!
然而,空气中浮动的咖啡香;
修缮一新的纪念塔;
错落有致的树木绿植……
一切又分明,不同!
人民广场一直是长春市的核心地标。
始建于1933年,是环岛型交通广场。
它坐落于长春市人民大街中段,向外辐射出长春大街、西安大路、民康路等多条道路,不仅是城市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也见证了长春市近百年的发展变革。
出于交通安全考虑,人民广场于2003年进行封闭管理。
长春人每次途经这里,初夏照旧能闻到紫丁香浓郁缠绵的花香,冬天能看到广场上层层叠叠的洁白落雪,美依旧,却总有种难以言喻的距离感。
“人民广场重新向市民、游客敞开怀抱,我觉得意义远不止于一片绿地的释放。”在采访中,有闻讯提前赶来的市民这样告诉记者。
没错,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将这样一片广阔的空间归还给人民,是城市对公共资源共享理念的深刻践行。
在让市民重新拥有了这片城市中心的绿地的同时,也让天南海北的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长春的历史与文化,体现出的是长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人民需求的尊重与回应。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长春最近的“新”网红——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很巧啊,新民大街与人民广场“同龄”,也是始建于1933年。
如今,这条全长1445米的老街上,沿线13个院落,拆围释放出4.5公顷绿地、增设13个口袋公园;
老建筑纷纷“走出”围墙,展现自己独特的历史韵味;
游客徜徉期间,既可以品一杯咖啡、看一本书,感受时尚的脉动;也可以随时随地与历史建筑的青砖灰瓦“撞”个满怀。
“拆墙透绿”工程拆除了沿街封闭围墙,释放出的不仅是绿化空间,更是将历史建筑从“只可远观””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如今,曾经封闭的历史建筑连成一片绿色廊道,成为市民可进入、可触摸的“文化客厅”。
特色品牌汇聚,多家东北首店落户,精准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品质生活、文化滋养与社交渴望。
在这里,历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摸到的墙皮温度,能听见的光阴故事,能融进生活的烟火气。
从新民大街的华丽蝶变,到7月21日,人民广场的即将重新开放,加上稍早些,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的实力出圈,长春对城市文化气质的脉络重塑清晰可见。
难怪,很多人都说——长春不一样了。
确实不一样了!
走在城市里,我们看到的不再仅仅是建筑与道路的集合体,而是有温度、有人情味的生活空间。
无论是你是本地“土著”,还是外地游客,都能清晰感受到这种温度和人情味,并轻松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种转变背后,是对城市发展本质的深刻理解: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的需求和感受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导向。
在城市更新和发展过程中,既要重“面子”,更要关注市民生活的“里子”。
要让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让公共空间真正为人民所共享,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人文关怀的气息。
7月20日,大雨过后,傍晚的城市红霞漫天。
从新民大街到人民广场,每一处开放的空间,每一个精心布置口袋公园,都在诉说同一件事:
长春正在把“人民”二字深深刻进城市的肌理当中,读懂这些,你也就读懂了这座城的深情。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
记者王昕
摄影蒋盛松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