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泉州汽车网 >> 新闻中心 >> 陈可辛请“问题艺人”观影引争议,娱乐圈的宽容底线到底在哪? >> 正文
最近,导演陈可辛在香港举办了一场《酱园弄》的好友观影会,本来是一桩电影圈的小聚,却因为邀请了几位“问题艺人”,瞬间点燃了网络上的舆论火药桶。有人觉得,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只要不再犯错,就应该给机会重新做人;也有人坚持立场分明,“有些错误就是不能原谅”。一时间,这场观影会成了道德与包容的大型讨论现场。
说实话,这种现象并不新鲜。娱乐圈历来是风口浪尖上的行业,一举一动都被放大审视。明星们的一次失误,不仅能让自己跌下神坛,还能拖累身边的人——哪怕只是同框合个影,都可能被网友揪出来反复鞭笞。但问题来了: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那些曾经犯过错、如今想回归正轨的公众人物?是永远打入冷宫,还是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先别急着站队,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把镜头拉到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出错的时候。有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从没做过后悔的事?普通人在职场上闹点小乌龙,大不了挨顿批评继续干活;可轮到明星,那就是全网声讨、事业尽毁。这种双标,说白了,是对名人的高期待和低容忍。
当然,也不是所有错误都值得原谅。有些原则性的问题,比如触碰法律底线或者公序良俗,那确实没得商量。但对于一些已经受到惩罚、真心悔改的人,我们是不是可以多一点理解和包容?毕竟,“浪子回头金不换”,社会需要榜样,但更需要示范什么叫宽恕与成长。
陈可辛这次选择邀请“问题艺人”,无疑是在挑战大众情绪。他可能觉得艺术本身就该有疗愈和救赎的力量,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重启人生。而网友们的不满,则反映出社会对公共人物道德要求越来越高,对负面影响零容忍。这两股力量拉扯之下,其实暴露的是我们整个社会关于惩戒与宽恕之间还没有达成共识。
如果只用一刀切的方法处理所有犯错的人,那么谁还敢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又有多少人才愿意真诚地认错呢?相反,如果没有底线地纵容,那又如何维护应有的公信力和价值标准?
其实,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常遇到类似抉择:邻居家孩子调皮捣蛋,是劝他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还是直接贴标签划清界限?同事工作失误,是帮助他总结经验还是等着看笑话?这些“小剧场”拼起来,就是现实版的大众态度缩影。所以,与其盲目跟风骂街,不如思考一下:我们的善意究竟留给了谁,我们是否也曾因别人一次善意而走出了低谷?
对于娱乐圈来说,要树立正确导向,更要建立合理机制。比如,对于曾经犯过错误但已积极改正、有实际行动证明悔悟者,可以设定观察期或者公益服务作为重返舞台前提,而不是简单一句“不许回来”就关死所有门路。同时,对那些屡教不改、一再突破红线者,则必须坚决抵制,以儆效尤。这才是真正负责任、有温度又守规矩的态度。
那么,你怎么看待那些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现在努力改变自我的人,他们真的应该永远被拒之门外吗?倘若连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都不给,到底是谁在践踏希望,又是谁在假装圣洁呢?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公司简介 | 商业合作 | 广告中心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22 WWW.QZQC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泉州汽车网、大泉州汽车网 版权所有